大通城
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元年(618),“王世充既得东都兵,进击李密于洛北,败之,遂屯巩北”。《考异》引《杂记》曰:“王辩纵等皆没,唯世充败免,与数百骑奔大通城。”即此。
②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(浩门镇)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9:大通城“在(大通)县迆北,即旧卫治。今名北大通,南襟浩亹,北阻祁连。雍正三年以地通西宁、甘、凉筑城”。
③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改达南城置,属河州。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。宣和元年(1119)改属乐州。后废。
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元年(618),“王世充既得东都兵,进击李密于洛北,败之,遂屯巩北”。《考异》引《杂记》曰:“王辩纵等皆没,唯世充败免,与数百骑奔大通城。”即此。
②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(浩门镇)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9:大通城“在(大通)县迆北,即旧卫治。今名北大通,南襟浩亹,北阻祁连。雍正三年以地通西宁、甘、凉筑城”。
③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改达南城置,属河州。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。宣和元年(1119)改属乐州。后废。
隋仁寿元年(601)改广川县置,属德州。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十里。大业初属平原郡。唐属德州。元和四年(809)移治白桥(今德州市西卫河西岸)。十年(815)又移治卫河东岸小胡城(今德州市)。五代周废入
清设牙舟汛。即今贵州平塘县西三十八里牙舟镇。有把总驻守。古名冗嘎,系布依语音译,意为像豆芽一样的岩石错落的山冲。
北宋嘉祐间改石西州置,属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南上石镇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属思明府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改属太平府。清废。北宋嘉祐年间置羁縻上石西州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西上石。属邕州。元属思
南宋置,属邕州太平砦。治所在今广西隆安县西都结乡。元升为都结州。南宋时置,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西都结。元时升都结州。
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介休县: 洪山 “在县东南二十里。石洞水出其下”。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,与建瓯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 洪山 “插空耸秀,关塞一县水口。其下临溪有
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6宜宾县:“安边铺在治西。”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宜宾县:安边铺“在县西七十五里”。
在今贵州盘县特区东南四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8普安州: 得都山 “一名白崖,产雄黄、水银”。
在今吉林敦化市西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8:“伊奇(细叶松也)冈子,在(敦化)县西,距吉林城东二百十里。山出伊奇松,故名。坚于他松,其根近水,年久成砮石,所谓肃慎氏之砮也。”
清光绪十年 (1884) 设,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北莫尔道河口额尔古纳河东岸。
泛指黄河以北地区。《尚书·泰誓中》: “王次于河朔。” 孔传: “渡河而誓,即誓而止于河之北。” 《三国志·魏书 ·袁绍传》: “威振河朔,名重天下。”古地区名。泛指黄河以北地。《尚书·泰誓中》:“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