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和城

太和城

①北魏筑,在今河南嵩县南,汝水东南岸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汝水“东北流径太和城西,又东流径其城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伊阳县:太和城“在县西南,后魏时筑。其后西魏得其地,置兵为防御之所”。

②唐代“河蛮”所筑、南诏重加修筑,为太和赕治所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)至大历十四年(779)为南诏都城。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十里太和村一带。唐樊绰《蛮书》卷5:“太和城北去阳苴咩城一十五里。巷陌皆垒石为之,高丈余,连延数里不断。城中有大碑,阁罗凤清平官郑蛮利之文,论阻绝皇化之由,受制西戎之意。”《南诏德化碑》及部份城垣尚存。


即今云南省大理市北太和村。本河蛮所筑。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为南诏王皮逻阁所取。次年,南诏统一六诏,于此建太和城,周十余里,为南诏政治中心。夷语称山坡陀为“和”,太为“大”,意即山坡上的大城。白语名岛熬,岛为“大”,熬为“村”,意即“很大的村子”。至8世纪末异牟寻徙都阳苴咩城。公元766年阁罗凤在城中所立蒙国“大诏碑”(即“南诏德化碑”)至今犹在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丰渠

    在今河北河间、任丘二市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河间县:“西北百里有长丰渠,(贞观)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。又西南五里有长丰渠,开元二十五年,刺史卢晖自束城、平舒引滹沱东入淇通漕,溉田四五百顷。”

  • 寒口堡

    即今湖南桂东县东寒口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东县“烟竹堡” 条下: “又有寒口堡,在县东南三十里。”

  • 许由山

    在今湖北当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当阳县“方山”条下:“县东十里有许由山。山顶平旷,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,有泉曰洗耳溪。”即“箕山(2)”。

  • 玉门关

    亦名玉关。西汉武帝置,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一百五十里小方盘城。因古代西域玉石皆经此输入,故名。与其南边的阳关,同为汉时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,习称出玉门关为北道,出阳关为南道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西域本三十六

  • 竹瓦寺

    即竹洼寺。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。清末刘赞廷《察隅县志略》:由鸡贡“东北行,七十里至竹瓦寺宿”。即此。

  • 接莆岭

    在今浙江乐清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乐清县: 接莆岭在“县北六十里,道出太平县”。

  • 高平陵

    ①亦称高陵。俗称西陵。即曹操陵墓。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西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载: 建安二十五年 (220) 正月 “庚子,王崩于洛阳,年六十六。……二月丁卯,葬高陵”。《河朔访古记》谓魏武高平陵

  • 回马岭

    古称石关。又名天关。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腹中。《宋史·礼志七》:“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。”清聂��《泰山道里记》:“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,凡七里。过此马不能登矣。”在山东省泰安

  • 八舟蛮夷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五年(1372)改八舟军民长官司置,属思州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北二十里八舟。后废。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属贵州卫。十二年(1414)属黎平府。清以后废。

  • 泌水

    ①即今山东肥城市西南康王河。《水经·汶水注》: 泌水 “出肥成县东北原,西南流径肥成县故城南……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”。②即沘水。今河南泌阳、唐河县之泌阳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唐县: 泌水 “在城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