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远县

安远县

①西晋太康六年(285)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柳江及红水河中游一带。南朝宋属桂林郡。南齐以后废。

②南齐建元初分雩都县置,属南康郡。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南。永明八年(490)并入虔州。梁大同十年(544)复置,移治今江西安远县南。隋开皇中废。唐贞元四年(788)复置,属虔州。治所又移今安远县。南宋属赣州。元至元二十四年(1287)废,至大三年(1310)复置,属宁都路。明属赣州府。民国初属江西赣南道。1926年直属江西省。

③隋开皇间置,属驩州。治所在今越南河静省河静东南一带。大业初属日南郡。后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)复置,属南德州。贞观十三年(639)后废。

④唐初置,属唐林州。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高尚南。至德二年(757)改为柔远县。

⑤北宋景德二年(1005)改安京县置,属钦州。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市。南宋为钦州治。元为钦州路治。明洪武七年(1374)废入钦州。

⑥辽置,属通州。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。金废。


(1)古县名。北宋景德二年(1005年)改安京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。南宋后历为钦州、钦州路治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废入钦州。(2)今县名。在江西省南部。属赣州市。面积 2375 平方千米。人口34.6万。辖8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欣山镇。南朝梁大同十年(544年)析雩都县地于安远水南置安远县,治今址。因水得名。《寰宇通志》:石城县“因安远水而名”。属南康郡。隋省入雩都县。唐贞元四年(788年)析雩都三乡及信丰县一里复置,属虔州。南宋属赣州。元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并入会昌县,至大三年(1310年)再置安远县,隶宁都州。明隶赣州府。1912年属江西省,1914年属赣南道,1927年复属江西省。1949年属赣州专区,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,1964年属赣州专区,1970年属赣州地区,1998年属赣州市。地处赣南丘陵山区,武夷山、九连山余脉绵延地带,地势东、西部高,中、东北部低,基隆嶂与九龙嶂为赣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,濂江河自南向北流入贡江,镇江河自北向南流入东江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大豆、甘薯、烟叶、西瓜、柑橘、油茶等。森林资源丰富,为省重点林业县,特产九龙茶、松香、香菇。有钨、铁、锌、石灰石等矿。工业有采矿、机电、农机、陶瓷、化工、制药、饲料、木材等。信寻、安老、赣安、右版等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宋代无为塔、莲花岩、永镇桥、东江源头三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。纪念地有毛泽东和朱德旧居、尊山围烈士墓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后田村

    即今福建龙岩市南二十二里后田村,属东肖镇。1928年初中共龙岩临时县委设此。3月4日,邓子恢、郭滴人在此发动武装暴动。现有后田暴动陈列馆。

  • 七十二渡河

    在今陕西镇巴县西七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西乡县:七十二渡河“源出金竹山,其流萦回,有渡者凡七十二处,亦流入于洋水”。

  • 灵源山

    ①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唐县:灵源山“山溪环错”。上有灵源寺。②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灵源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晋江县“紫帽山”条下:灵源山“上有灵泉,大旱不竭。一名太平山,以山

  • 洗溪

    即今湖南泸溪县西南二十里洗溪镇。隋末于此置卢溪县。

  • 旧魏城

    在今河北魏县西南旧魏县。金、元时为魏县治。

  • 灯市

   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卷2:“灯市者:朝逮夕,市;而夕逮朝,灯也。市在东华门东,亘二里。市之日,省直之商旅,夷蛮闽貊之珍异,三代八朝之骨董,五等四民之服用物,皆集。”清朱新、缪荃

  • 紫宫

    北魏平城宫东北部。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 “高祖孝文皇帝,讳宏,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,母曰李夫人。皇兴元年八月戊申,生于平城紫宫。”

  • 塔儿河

    即它漏河。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境之洮儿河。

  • 兜牟山

    在今湖北郧县东。《寰宇记》 卷143郧乡县: 兜牟山 “在县东十里。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”。

  • 桑台 (臺) 湖

    即今湖北武汉市汉口西北郊月牙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阳县: 桑台湖 “在府西北三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