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封龙山

封龙山

①又名飞龙山。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61镇州获鹿县: “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,一名封龙山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一》: 封龙山,“ 《旧志》: 山势如伏龙欲飞状,峰峦泉石,回环错列,称为奇胜”。故名。

②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南四十里龙山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 泰常二年 (417),“司马顺之入常山,流言惑众,称受天帝命,年二十五应为人君,遂聚党于封龙山”,即此。金末,元好问、李治、张德辉常游此山,时号 “龙山三老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又称龙山。即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龙山。因夏时雨过,山气上腾如龙,故名。北魏泰常二年(417年),司马顺之入常山,遂聚党于封龙山,即此。(2)又称飞龙山。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南。西晋永嘉三年(309年),石勒寇常山,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,大破石勒于此。(2)今山名。在河北省元氏县西北部,北距石家庄市约20千米。势如伏龙欲飞,故又名飞龙山。主峰龙首峰海拔800余米。为河北历史名山。山坡之阳有龙山书院,是东汉学者李躬讲学之所。唐郭元振,宋李昉、张皤叟,金李冶,元安熙等名人都曾在此讲学。汉碑鸿迹、书院春风、槐龙交翠、双井悬镜和松柳姻缘,是封龙山“五绝”佳景;还有风动石、影厦石、蛤蟆石等崇石奇构。封龙山石窟碑碣如林,其中《祀三公山碑》和《白石神君碑》是1989年从正定隆兴寺内掘得的已绝迹十几年的汉碑瑰宝,是元氏县被誉为“汉碑鸿迹”的六通汉碑中最早的一通和最晚的一通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都督山

    ①在今浙江淳安县南千岛湖中。《寰宇记》卷95淳安县: 都督山,“ 《郡国志》 云: 山极高峻”。宋 《淳熙严州图经》 卷3淳安县: 都督山 “在县南,即方俨尝所居也,山因以得名”。②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

  • 闵公山

    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沂州府一》:闵公山,“《县志》:峰峦孤秀,涧壑回合,环山皆松石。相传闵子曾避地其中,故名。又有子路依栖岩,芙蓉泉出此”。

  • 江夏山

    在今湖北武昌县东。《寰宇记》卷112江夏县:江夏山“在县东南,有小山迤逦东入武昌界,西去县六十里。其山重叠,本名峡山,天宝六年改为江夏山”。

  • 保德银场

    北宋置,在今福建永泰县西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: 福州永泰县有 “黄洋、保德二银场”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》 “银场” 条引 《府志》: “ (永福) 县西有保德里,又有银矿在其西,地名太原,宋元丰中尝

  • 菱 (蔆) 水

    亦作陵水、溧水。即古之中江。在今江苏溧阳市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 “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,夜行昼伏,至于蔆水。”

  • 茶城

    即今江苏铜山县北垞城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三》: “河漕者,即黄河,上自茶城与会通河会,下至清口与淮河会。”

  • 龙泉银场

    北宋置,属沙县。即今福建沙县东南龙泉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南剑州沙县及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南剑州沙县,皆有龙泉银场。在今福建省沙县东南。北宋属沙县。

  • 密勒山

    在今四川会东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会川卫 “葛砧山” 条下: “密勒山在卫东二百里。产银矿。宣德五年置银场,遣官开采,以云南官兵充矿夫,寻罢。”

  • 南苑

    ①亦称南园、熙春园。为金代皇家御园。在金中都 (今北京市) 皇城之南、丰宜门内偏西处。《金史·显宗纪》 载: 大定二十五年 (1185),“九月庚寅,殡于南园熙春殿。己酉,世宗至自上京,未入国门,先至

  • 平潭县

    1913年由平潭厅改置,属福建东路道。1914年属闽海道。治所即今福建平潭县治潭城镇。1928年直属福建省。在福建省东部海域,东临台湾海峡。属福州市。由近千个岛礁组成,面积371平方千米。人口38.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