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嵋山
①一名小峨嵋山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汝州》: 小峨眉山 “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,以其形类蜀之峨嵋,故名”。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。
②亦作蛾嵋山。在今广西崇左县东。《清 一统志·太平府》: 蛾嵋山 “在崇善县东三里。屹立云表”。
③亦作峨眉山。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。西晋左思 《蜀都赋》: “抗峨眉之重阻。”
①一名小峨嵋山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汝州》: 小峨眉山 “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,以其形类蜀之峨嵋,故名”。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。
②亦作蛾嵋山。在今广西崇左县东。《清 一统志·太平府》: 蛾嵋山 “在崇善县东三里。屹立云表”。
③亦作峨眉山。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。西晋左思 《蜀都赋》: “抗峨眉之重阻。”
南朝宋置,属晋寿郡。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北四十里。《宋书·氐胡传》:元嘉十八年(441)氐王杨难当“倾国南寇,规有蜀土,虑汉中军出,遣建忠将军苻冲出东洛以防之”。即此。西魏于此置东洛郡。在今四川
①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、孝义、灵石、蒲县、乡宁、岚县、五寨等县以西地。孝昌时移治西河县(今山西汾阳县)。北齐改南朔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)又改浩州
在今湖北浠水县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一》:大灵山“旧有城堑。相传为陶琳立砦处。明崇祯中,土人筑砦于此以御寇。全活甚众”。
即今吉林通化市东北鸭园镇。为鸭大铁路的起点站。
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六十里。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:王莽地皇三年(22)十一月,汉军“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、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,汉军大败”。李贤注:“《续汉书》曰:淯阳县有小长安聚,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。”在
唐贞观七年(633)置,属岐州。治所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阳村。《元和志》卷2:“以在岐山之南, 因名。”二十一年(647)废。永徽五年(654)复置, 至德后属凤翔府,元和三年(808)废。古县
在今浙江余姚市城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余姚县: 姚江驿在 “县治东一里,江北岸。宋置宁波驿,在城西,明初改置”。清康熙九年 (1670)废。
清置,属慈溪县。即今浙江余姚市东二十八里丈亭镇。在浙江省余姚市东部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丈亭,人口 5200。宋宝庆《四明志》引《夏侯曾先地志》:“慈溪江分流处,有石矶十七八丈
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随州: 麻张新寨 “在州东北。明初邓愈克随州,讨平麻张新寨”。即此。
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南八十里百福司镇。明末置百户所。清置巡检司。民国置县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