崞山
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,“葬惠太后于崞山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北。西汉以此山名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,葬惠太后于崞山;又太和元年(477年),孝文帝如白登,又如崞山。均即此。
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,“葬惠太后于崞山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北。西汉以此山名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,葬惠太后于崞山;又太和元年(477年),孝文帝如白登,又如崞山。均即此。
在今山西襄垣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襄垣县:仙堂山在“县北五十里,山势巍峨,上有龙洞及仙堂寺,山冈有琉璃岩,又有石九圈如车网,环水其中虽旱不涸”。
北宋置,属萍乡县。即今江西萍乡市北上栗镇。《清一统志·袁州府》:上栗镇“在萍乡县北七十五里。依山南北,有街市一里余”。清时有安乐巡司驻此。在江西省上栗县西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60.4平方千米。人
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二郡地置,属幽州。治所在昌黎县(今辽宁义县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葫芦岛市以东,辽河下游以西、大凌河中、下游一带。三国魏改为昌黎郡。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两郡地置,治昌黎县(今义县)。
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北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31双流县:七里湾桥“在县东十三里。省南冲衢。西源金花堰,东合簇桥河。乾隆六年修。俗名小金花桥”。
即今河北抚宁县东二十里榆关镇。明初置驿于此。为抚宁县出入山海关要道。在河北省抚宁县中南部。面积168.1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榆关,人口1640。西临渝河(今戴河),且为重要关隘,因名临渝关
即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。元、明称罗佐关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 乌蒙路: 罗佐关 “北临土僚蛮江,南瞰乌蒙雪山,陡峻万仞,若登梯然,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,由叙州入云南要路也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
在今贵州贵定县东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谷定山“亦谓之蔡苗山。《游名山记》:上有泉,悬崖飞下宛如玉虹,名曰飞泉”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象州置,治所在武化县 (今广西象州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象州、武宣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象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象州改名,治所在阳寿县(今广西象州县)。
在今湖南安乡县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安乡县:大鲸湖“延袤数十里,下流入澧江,而达于洞庭”。《清一统志·澧州一》:大鲸湖“昔有人渔于此湖, 一日忽雨雪, 有大鲸跃波间,故名”。
①即今甘肃静宁县。《宋史·地理志三》:德顺军“陇干,元祐八年,以外底堡置”。②北宋置,即今宁夏隆德县。元祐八年(1093)于此置陇干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