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州

广州

①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)分交州置,治所在广信县(今广西梧州市)。不久废。永安七年(264)复置,治所在番禺县(今广东广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、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、海南岛、广西桂江中上游、容县、北流以南、宜州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;南朝后渐缩小。隋开皇十二年(592)移治曲江县(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岸),开皇末移治南海县(今广州市)。仁寿元年(601)改为番州,大业三年(607)又改为南海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为广州,后为岭南道治所,天宝元年(742)改为南海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广州,乾宁二年(895)改为清海军。五代为南汉国都,改为兴王府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)复为广州,治南海、番禺二县(今广州市)。端拱后为广南东路治。南宋祥兴元年(1278)升为翔龙府,同年(至元十五年)元改为广州路。

②北魏永安元年(528)置,治所在鲁阳郡山北县(今河南鲁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、宝丰、叶、郏、襄城、舞阳等县及平顶山市地。西魏大统十三年(547)属西魏,而东魏另置南广州于襄城郡(今河南襄城县)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)改为汝州。隋仁寿末改为鲁州。

③辽开泰七年(1018)置,治所在昌义县(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六十里大高华堡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、新民、辽中等市县相连地带。金皇统三年(1143)废。


(1)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年)分交州置。旋废。永安七年(264年)复置,治番禺县(今广东广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、广西除广东廉江县以西,广西桂江中上游,容县、北流市以南,宜州市以西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。南朝以后辖境渐小。隋大业初改南海郡。唐武德时复为广州,治南海县(今广州市)。五代南汉升为兴元府,并建都于此。宋复为广州,治南海、番禺二县(今广州市)。元升为路,明改府。唐、宋至清历为岭南道、广南东路、广东省治。辖境东至今龙门、增城、东莞、深圳,北至清远,西至新会、台山,南至海。1911年废。唐乾符六年(879年)黄巢起义军攻克此地。唐以后置市舶司和海关于此,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遭英军侵略,府城人民组织平英团,奋起武装反抗。辛亥革命前夕,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,曾多次起义于此。(2)北魏太和中置,后废。永安中复置,治鲁阳县(今河南鲁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鲁山县等地。东魏武定中移治襄城县(今属河南)。隋仁寿以后废。(3)辽开泰七年(1018年)置,治昌义县(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省西南部。金皇统三年(1143年)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阁道

    即栈道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 引诸葛亮 《与兄瑾书》 云: “前赵子龙退军,烧坏赤崖以北阁道。缘谷百余里,其阁梁一头入山腹,其一头立柱于水中,今水大而急,不得安柱,此其穷极,不可强也。” 古时亦称複道。《

  • 曼陀郎

    故地在今印度卡奇湾北岸蒙德拉一带。元汪大渊 《岛夷志略》: “曼陀郎,国界西北隔,与波宁接壤。壤瘠,宜种麦。”

  • 马池水

   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马池水“出上邽西南六十余里,谓之龙渊水,言神马出水事,同余吾来渊之异,故因名焉。《开山图》曰:陇西神马山有渊池,龙马所生,即是水也。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,又西流入西

  • 感德场

    唐开成中 (836—840) 析长溪、宁川及古田地置,即今福建省宁德市。五代闽龙启元年 (后唐长兴四年,933) 升为宁德县。唐开成中析长溪县宁川及古田地置,即今福建省宁德市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933年

  • 蜡匝簇长官司

    明洪武十四年 (1381) 置,属松潘卫。治所在今甘肃舟曲县西北。清废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置,治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。属松潘卫。清时废。

  • 欧罗巴州

    即今欧州。为地球七大州之一。《明史·外国传七·意大里亚》: “万历初,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,为 《万国全图》,言天下有五大州。……第二曰欧罗巴州,中凡七十余国,而意大里亚居其一。”

  • 五妇水

    即今四川梓潼、盐亭、射洪等县境之梓潼水(梓江、潼江)。《水经·梓潼水注》:“五妇山又曰五妇候, 驰水所出, 一曰五妇水,亦曰潼水也。”

  • 当亭县

   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(447)置,属天水郡。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四十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藉水东历当亭川,即当亭县治也。”北周改名冀城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平真君八年(447年)置,治今甘肃省甘谷县西南。

  • 多都摩垓

    在今新疆伊吾县东。清乾隆《西域图志》卷9哈密:多都摩垓“在哈密城东二百十里。东西皆有泉,源出天山北麓,夹流过多都摩垓北,合流百余里潴为大泽”。

  • 陡阳关

    即斗焰关。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和州: 斗焰关亦名陡阳关。“明初取和阳,遣张天祐等将奇兵出陡阳关”。又称斗焰关。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斗焰山北。明初取和阳,遣张天祐出陡阳关进薄小西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