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应州

应州

①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戍置,治所在永阳县(今湖北广水市)。北周辖境相当今湖北广水、随州等市地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, 治应山县(今广水市)。八年(625)又废。

②唐贞观三年(629)以东谢首领谢元深地置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都尚县(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上江镇)。后废。

③唐末置,治所在金城县(今山西应县东八里)。乾符间移治今应县。金辖境相当今山西应县、山阴、浑源等县地。元属大同路。明属大同府。1912年改应县。


(1)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年)置,治永阳县(今湖北广水市)。辖境约今湖北省广水、随州二市北部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治应山县(今湖北广水市),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广水市。七年再废。(2)唐贞观中置,治都尚县(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北都江镇)。后废。(3)五代梁置,治金城县(今山西应县)。辽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应县、浑源县及山阴县东部地。明初省金城县入州。1912年改置为应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辽东镇

    明军镇名。为九边之一。治所在广宁卫(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)。隆庆元年(1567)后移治辽阳(今辽宁辽阳市老城)。明末废。明九边之一。治广宁(今辽宁北镇市),隆庆元年(1567年)后冬季则移驻辽阳(今辽

  • 冤句县

    亦作宛朐或宛句。秦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。西汉属济阴郡。景帝封楚元王子执为宛朐侯。即此。唐属曹州。北宋元祐元年 (1086)改宛亭县。金时因城为黄河冲毁,县废。唐乾符二年(875) 王仙芝起

  • 百重山

    一作北重山,又名百里山。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。唐杜佑《通典·州郡典》 向城县:“北重山在县北,即是三鸦之第一。”

  • 和色尔河

    一名赫色勒河。即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勒河,为渭干河支流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70:和色尔河 “源出拜城县东北四百五十里之大达巴尼岭,西流三十里至伯什克摆草场,又西流一百六十五里至阿尔通伙什卡,折而南

  • 常山

    ①即恒山。在今河北唐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“简子乃告诸子曰: 吾藏宝符于常山上,先得者赏。” 即此。西汉因避文帝刘恒讳,北宋又避真宗赵恒讳,改恒山为常山。东汉初平四年 (193) 张燕领导的黑山

  • 医巫闾山

    一作医无虑山,俗呼广宁山。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和义县之间医巫闾山。相传虞舜封十二山之一。《周礼·职方氏》:“东北曰幽州,其山镇曰医无闾。”隋建北镇寺。《隋书·礼仪志二》:开皇十四年(594)闰十月,

  • 婆利国

    亦作马礼。即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。《宋书·后废帝本纪》: 元徽元年 (473) 三月,“婆利国遗使献方物”。《梁书·海南诸国列传》、《隋书·南蛮列传》 及 《唐书·南蛮列传》 有专条记述。

  • 益津关

    唐置,属永清县。即今河北霸州市。《旧五代史·世宗纪》: 五代周显德六年 (959) 四月,帝自乾宁军 “驾御龙舟,率舟师顺流而北,首尾数十里。辛丑,至益津关……以益津关为霸州”。即此。唐置,在今河北省

  • 越溪河

    古名大牢溪、拥思茫水、赖溪。在今四川仁寿、荣县、宜宾三县境,为岷江支流。清李元 《蜀水经》 卷4: “江水又东南受越溪。越溪源出简州山谷,南经荣县西北受虎头溪,又东受谷才溪,又东受玉字溪,又东经长山下

  • 叶堂堡

    即叶堂关。在今四川平武县西北叶塘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松潘卫小河所:叶堂堡“在所东南十六里。《志》云:小河以东凡七堡,惟叶堂为要隘, 有官军屯戍。东通白马、毛公,西逼竹头、野猪、白草诸寨, 其西北六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