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忻口

忻口

在今山西忻州市北四十五里忻口村,两山相夹,滹沱河流经其间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大业十一年(615),突厥围雁门后,“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”,围遂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忻州引《土地记》:“汉高出平城之围,还师至此,六军忻然,因名。”


(1)关名。在山西省忻州市北部。海拔800米。两山夹峙,滹沱河流淌其中。自古为晋阳门户,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。相传因汉高祖刘邦领兵自平城突围至此,六军忻然,故名。隋至北宋时期为太原和代州、朔州之间南北交通要冲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大业十一年(615年),炀帝北巡,突厥始毕可汗围帝于雁门,“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,九月甲辰,突厥解围而去”;五代周显德元年(954年),符彦卿征北汉,契丹数千骑屯忻、代之间,为北汉之援,“遣符彦卿等将步骑万余击之,彦卿入忻州,契丹退保忻口”。皆此。北同蒲铁路、京原铁路及公路、大运公路均经此,并设忻口站。(2)村名。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北部。属高城乡。人口 2500。一说因忻水从村山口流过得名;一说因汉高祖刘邦领兵作战,自平城(今大同)脱围至此,“六军忻然”,故名。产玉米、高粱、瓜果为主。古为“忻州八镇”之一。为抗日战争中“忻口战役”发生地。同蒲铁路、108国道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花墅湖

    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慈城镇东南。宋《宝庆四明志》卷16慈溪县:花墅湖在“县东南一十里,古有小塘渚水。唐贞元十年刺史任侗劝民修筑,灌溉田畴。中有小墅,春花明媚,多于众山,故名”。古湖名。又称花屿湖。在今浙

  • 邶殿

    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昌邑市城西北郊。《左传》:襄公二十八年(前545),庆氏败亡,齐侯“与晏子邶殿,其鄙六十,弗受”。即此。春秋齐别都。在今山东省昌邑市西。《左传》襄公二十八年(前545年):“与晏子

  • 抹邦山

    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宋史·王韶传》: 熙宁五年 (1072),王韶 “引兵城渭源堡……径趣抹邦山”。即此。

  • 恩达县

    1912年改思达厅置,属四川昌都府。治所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南恩达。后划归川边特别区,1939年后属西康省,撤销后并入类乌齐县。旧县名。1912年改恩达厅置,治所即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西南恩达城。后废。

  • 桂林府

    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静江府置,后为广西布政使司治。治所在临桂县 (今广西桂林市)。清为广西省会。辖境相当今广西东北部永福、阳朔以北地区。1913年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静江路为府,五年

  • 南乡千户所

    明万历六年 (1578) 置,属广东都司。在今广东云浮市西北三十里南乡圩。后废。明万历五年(1577年)置,治今广东省云浮市东北南乡圩。属广东都司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废。

  • 承水

    ①在今河南郑州市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 ·中次七经》: 太山 “承水出于其阴,而东北流注于役”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 白沟水 “有二源,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,而东径靖城南,与南水合; 南水出太山,西北流至靖

  • 孤山县

    1947年析庄河、安东、岫岩、凤城四县置,属安东省。治所在大孤山 (今辽宁东港市西孤山镇)。1949年废。旧县名。1947年由庄河、岫岩、凤城、安东四县析置,治大孤山(今辽宁东港市西孤山镇)。因境内有

  • 巴里玛

    又作巴里木。清雍正十年(1732)设驿站,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东南巴林镇。“巴里”为蒙古语“巴拉”的音变,意为“有虎的地方”。

  • 岐峒

    在今海南省万宁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万州:岐峒“在州西北。岐人所居。岐人又在生黎之外,亦有生、熟二种,居五指山中,历代不宾。黎人惧之。《隋志》所谓㐌也。永乐三年,尝设土官统之,寻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