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卜恰
即今青海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。清乾隆《西宁府志》 卷21西宁至藏路程: “南路白彦脑儿……五十里至恰不恰,有草无柴,青海蒙古住牧。四十里至西泥脑儿。” 民国汪公亮 《西北地理》 第二十三章: “民国八年宁海镇守使马鳞创设台站,自恰布恰至于都兰。” 1943年共和县迁治于此。“恰 卜恰”,蒙古语意为 “切断崖”。
即今青海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。清乾隆《西宁府志》 卷21西宁至藏路程: “南路白彦脑儿……五十里至恰不恰,有草无柴,青海蒙古住牧。四十里至西泥脑儿。” 民国汪公亮 《西北地理》 第二十三章: “民国八年宁海镇守使马鳞创设台站,自恰布恰至于都兰。” 1943年共和县迁治于此。“恰 卜恰”,蒙古语意为 “切断崖”。
辽太祖耶律億置,属上京道。治所在长霸县(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古城)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祖州: “以高祖昭烈皇帝、曾祖庄敬皇帝、祖考简献皇帝、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,故名。” 辖二县一城,相当今内
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。《后汉书·王常传》:下江兵领袖王常、成丹等兵败,“收散卒入蒌谿,劫掠钟、龙间,众复振”。注引盛弘之《荆州记》云:“随州随县东北有三钟山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44随县:三钟山“在
亦名屈霜你迦国、贵霜匿国。古昭武诸国之一。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。《隋书·西域传》:何国“都那密水南数里。……王姓昭武,亦康国王之族类,字敦,都城方二里,胜兵千人”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何国
唐乾元后置,属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北七塘张村。五代晋属諴州。南汉复属邕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。古县名。唐乾元后(一作景云后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东北。属邕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
北宋置,属丹阳县。即今江苏丹阳市东南五十里吕城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镇江府: 吕城镇“乃吕蒙所筑”,故名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江苏省丹阳市东南部、京杭运河两岸,东邻常州市武进区。面积34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
明洪武四年 (1371) 置,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城东。
明永乐六年 (1408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吉林蛟河市北伊什河畔。后废。明永乐六年(1408年)置,治今吉林省吉林市东伊什河畔伊什站。属奴儿干都司。后废。
一作阳鲁山。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。后金天命九年 (1624) 于此建东京陵。清顺治八年(1651) 封此山为积庆山。
元置,属广西南丹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。明初废。元时升荔波峒置,治今贵州省荔波县西北。属庆远南丹安抚司。明洪武初废。
在今安徽怀远县北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凤阳府一》: 清沟河,“ 《旧志》: 源出宿州之龙山湖,东南流合十湖诸水,旧自灵璧县南,至凤阳县沫河口入淮。岁久下流淤塞,遂于县北合肥河,遇淫雨,漫溢为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