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曳固
即拔野古。隋、唐时为勅勒 (铁勒) 十五部之。分布于今蒙古国东南乔巴山一带。唐于此建幽陵都督府。
即拔野古。隋、唐时为勅勒 (铁勒) 十五部之。分布于今蒙古国东南乔巴山一带。唐于此建幽陵都督府。
即石门山。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三十里。宋本 《寰宇记》 卷118澧阳县: 嵩梁山 “按此山在澧水之阳,望之如香炉之状,今名石门。吴永安六年自然洞开,玄朗如门,高三百丈,门角上各生一竹,倒垂下拂,谓之天帚
①秦置,属陈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。西汉属汝南郡。西晋属汝阴郡,惠帝时为新蔡郡治。北齐为广宁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为广宁县,为舒州治。仁寿元年 (601) 改为汝北县。大业三年(607)
①即今辽宁丹东市。清光绪二年(1876)于此置安东县。民国《安东县志》卷1:“旧名沙河子,以有大、小沙河二水,又名沙河镇。”1946年改设安东市。1965年改名丹东市。②即今吉林东丰县东北沙河镇。民国
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3 “塔山” 条下: 崱山,“其山崱嵂高大,横亘数里,因名”。
在今江西会昌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2赣州: 萧帝岩,“ 《图经》 云: 昔梁武帝读书于此; 又云,齐武帝为赣县令,非读书于此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一》: 萧帝岩 “在会昌县南一百里。一名佛图岩。状
①即清乾隆六年(1741)所置苏松太道,因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通称上海道。②1914年1月置,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。(1)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。(2
亦名铁围山。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1郁林州: 铁城 “旧郁林州治。在兴业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兴业县: 铁城山在 “县南十里。石壁四周,险固若城,中平衍,容数百家。上多石窦,泉
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三十里西高都村一带。其地有堂阜。《左传》:庄公九年(前685),齐鲍叔牙受管仲之囚,“及堂阜而税之”。杜注:“堂阜,齐地。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。”
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祁连县、门源回族自治县、海晏县三县交界处。后迁今乌兰县东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“牧地在青海东北岸。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,南至柴吉,西至青海,北至乌尔肯
在今四川理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保县: “蛇浴岭在县西北。宋乾道四年,风流部蛮作乱,保宁令张文礼闭绝蛇浴岭路,番从岭后斫生路入境攘劫,寻讨降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