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斤城县

斤城县

北魏孝文帝置,治所在今山西吉县西北古贤村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为文城县。


古县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作斤城,《魏书·地形志》作五城县,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、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作仵城县,斤、仵形似而异,“五”、“仵”音同。北魏孝文帝置,治今山西省吉县西北古城村。属定阳郡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为文城县。一说北魏孝昌中陷没,北齐、北周复置,改为文城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瓦亭峡

    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。清《辛卯侍行记》:“二十三日出西门就驿路, ……五里蒿店,居民五六十,下堆为瓦亭峡,即古弹筝峡,唐德宗时与吐蕃分界处。”

  • 范家庄

    ①即今河北辛集市东北十八里范家庄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7束鹿县图: 北有范家庄。②即今河北赵县东三十六里范庄镇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5赵州图: 东有范家庄。③即今山东泰安市东汶水滨范镇。

  • 江心寺

    在今浙江温州市北瓯江中江心屿上。唐咸通年间建。历代多有毁建。今寺系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)重建。

  • 鲁密格桑

    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大桑。清康熙四十年 (1701) 置鲁密格桑土百户。

  • 关隶县

    北宋咸平三年(1000)升关隶镇置,属建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政和县。政和五年(1115)改名政和县。宋时置银场于此。古县名。北宋咸平三年(1000年)升关隶镇置,治今福建省政和县。属建州。政和五年(111

  • 宛县

    秦置,为南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。西晋为南阳国治。南朝宋为南阳郡治。北周与上陌县合并改为上宛县。古县名。秦昭襄王置,治今河南省南阳市。北周改名上宛县。战国时为楚著名产铁地。秦以后历为南阳郡治所。汉

  • 水寨镇

    即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水寨镇。古名黄巾固。元于钦《齐乘》卷3:“按《述征记》:历城到营城三十里。自城以东,水弥漫数十里间,南则迫山,实为险固。逮金乱,土人因阻水立邑,号曰水寨。”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34“

  • 和硕特前左翼头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刚察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前左翼头旗: “牧地在大通河南岸。东至阿木达赖台,南至固尔班塔拉之北沙克图,西至齐擦擦呢布楚勒,北至巴颜布拉克。”

  • 谢塘

    在今江苏金坛市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金坛县: “东南二十里有南、北谢塘。武德二年,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溉田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7镇江府: 南谢塘、北谢塘 “在丹徒东南。灌田千余顷。梁记室谢德威、

  • 沙沟水

    又名中川水。在今山东长清县南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 载:“(中川)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,溪一源两分,泉流半解,亦谓之分流交。半水南出太山入汶: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,径东太原郡南,郡治山茌,西北与宾溪水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