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新林镇

新林镇

①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西善桥镇。滨临长江。南朝时为军事交通要地。《宋书·徐羡之传》:元嘉三年 (426),“羡之回还西州,乘内人问讯车出郭,步走至新林,入陶灶中自刭死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县 “新亭” 条内: “吕氏祉曰: 自吴以来,石头南上至查浦,查浦南上至新亭,新亭南上至新林,新林南上至板桥。”

②一称新林市。即今安徽繁昌县东南新林乡。《江南通志·关津·繁昌县》: 新林市在 “县东南三十里,有公馆”。


(1)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北部、巴尔台河北岸。面积280.4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林,人口2100。1922年建村,以商号取名永胜号。1931年改名新立镇,1949年属第五区。1950年改新林镇,1956年改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产玉米、小麦、谷子、大豆。有农机修配、米面加工、食品等厂。有公路通县城。有辽古城遗址、金界壕遗址。(2)在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北部、乌尔其根河西岸。面积447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林,人口3410。因附近山上有天然次生林带而得名。1956年建新发乡,1961年改新林公社,1984年改镇。农产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大豆、甜菜,畜产牛、马、绵羊、猪。111国道经此。(3)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中南部。区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59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林,人口2.4万。1968年成立新林公社,1987年改镇。2001年林海镇并入。塔河流经。主产蔬菜。有木材加工、食品加工等厂。嫩林铁路经此,公路通加格达奇、塔河等地。镇北有原始森林公园。(4)在江苏省如东县北部、栟茶运河南岸。面积54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野鸭滩,人口约3000。1949年为高林乡,1957年与秀贞、宏连等乡合并,为纪念沈德宏、张宏林烈士改名宏林乡。1958年改为宏林公社。1965年以境内多为新垦地且有县林场,更名新林公社。1983年改新林乡,2001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蚕茧、水产品等。有建材、泵阀、钛白粉、钢窗、弹簧、化学、塑料、工艺服饰等厂。丰河等公路经此。(5)在四川省峨边彝族县中部。面积207平方千米。人口1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林,人口270。以境内多森林,遂命名。1949年为联合乡,1958年更新林公社,1984年改新林乡,1992年置新林镇。有木材加工、鲜笋加工、发电、建筑、服务业等企业。产天麻、黄连等中药材。沙新公路、川南林业局林区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剑南东川

    简称东川。唐方镇名。至德二年 (757)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区置,治所在梓州 (今四川三台县)。辖境多有变动,主要领有梓、遂、绵、普、陵、泸、荣、剑、龙、昌、渝、合十二州,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

  • 钱塘镇

    即今四川合川市北钱塘镇。民国 《合川县志》 卷2: 大磻水 “至刘家大桥为钱塘镇,通路有水,食店数家”。在重庆合川市北缘。面积90.6平方千米,人口6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圆凼子,人口6860。场头原有

  • 京兆府

    唐开元元年 (713) 改雍州置,治所在长安、万年二县 (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,乾县以东,铜川市以南,渭南市以西地。其后屡有伸缩。开元二十一年 (733) 以后为关内道、京畿道治。五

  • 泉岩河

    即今山西五台县西南艮河。《清一统志·代州》: 泉岩河 “在五台县西三十里。源出县西泉岩堡,东南流至县西南三十五里入滹沱”。

  • 漠河县

    1917年改漠河设治局置,属黑龙江省黑河道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漠河乡。以河为名。1928年属黑龙江省。1947年撤销并入呼玛县。1981年复置,移治西林吉镇 (今黑龙江省漠河县)。在黑龙江省西北

  • 东库伦

    ①清代库伦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)市街分为三部分:中为宫殿区;西为喇嘛区;东为商业区。俗称西区为西库伦,东区为东库伦或买卖城。②今蒙古国克鲁伦河西岸克鲁伦城,旧称东库伦。③即小库伦。今内蒙古库伦旗。(1

  • 嘉禾

    ①浙江嘉兴市的别称。因三国吴时有野稻自生于嘉兴县境,北宋政和时曾以嘉禾为嘉兴府前身的秀州郡额,故名。②江西南丰县的别称。因唐开元八年 (720) 县治曾徙嘉禾驿而得名。③福建建阳县的别称。因南宋景定元

  • 平舒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代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广灵县西十里平城乡。北魏孝昌中废。②北魏改东平舒县置,为章武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北大城县。隋属河间郡。唐属瀛州。五代周改名大城县。③东魏天平中在军都城(今北京市昌平县境)侨置

  • 新南县

    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置,属开巴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达川市及达县境。隋废。

  • 全义山

    在今广西兴安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兴安县“龙蟠山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:县东三里有全义山,唐因以名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