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字碑
在今陕西乾县北、唐乾陵正南御道东侧。通高7.53米。碑身正、背面均无文字。宋、金之后,游人始于碑上题刻文字,南面三十二段,北面十段,共四十二段。最著名的当为“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”,不仅保存完整,而且因其契丹文、汉文并行,是研究契丹文字、历史的珍贵资料。因碑头刻有八条螭首,正中一条螭龙,共九条,故又称“九龙碑”。
在今陕西乾县北、唐乾陵正南御道东侧。通高7.53米。碑身正、背面均无文字。宋、金之后,游人始于碑上题刻文字,南面三十二段,北面十段,共四十二段。最著名的当为“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”,不仅保存完整,而且因其契丹文、汉文并行,是研究契丹文字、历史的珍贵资料。因碑头刻有八条螭首,正中一条螭龙,共九条,故又称“九龙碑”。
一名白云径。在今江苏溧阳市东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8:白云渡“在溧阳县东十里。清沏可玩,东流入荆溪”。
在今四川越西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4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:奴诺城“在卫北十七里。《寰宇记》:诸葛武侯征蛮所筑憩军之所。以奴诺川为名”。
古山名。又称伊阙、伊阙山、阙塞、龙门。因两山相对阙门,伊水流经其中,故名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六年(前516年):“晋知跞、赵鞅帅师纳王,使女宽守阙塞。”即此。参见“伊阙”。
即北向户的简称。泛指五岭以南中原王朝势力所及地区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(前219)琅邪台刻石,“皇帝之土,西涉流沙,南尽北户”。晋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开北户以向日。”刘渊林注:“日南人北户,犹
在今广东南海市东,东北距广州市十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扶南水在“府西南十六里。一名扶溪, 民居环错,多菱芡之利”。
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思州府施溪长官司: 御屏山在 “司北里许”。
亦名建阳峡水。即今湖北兴山县东高岚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兴山县: 建阳峡 “峡中之水会于香溪”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兴山县: “城南香溪,一名县前河,建阳、南阳两河入之。”
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。《元史·郑鼎传》:元初,“从塔海绀不征蜀,攻二里、散关,屡立战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宝鸡县:二里关“在县西南四十里高岭上。莤萃盘折,长亘二里,因名。亦有巡司戍守”。
即今安徽宣州市北二十五里水阳江东岸油榨沟。清嘉庆 《宁国府志》 卷12: “北乡油榨沟镇,距城三十里。”
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六十里得贺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麻阳县“鸦剌关”条下:“宣德六年,镇筸砦苗叛,总兵萧绶讨之,夺其池河营。”即此。清置游击把总领兵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