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昌乐县

昌乐县

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(497) 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。北周为昌乐郡治。隋大业初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属魏州。六年 (623) 移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为南乐县。

②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属南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八年 (625) 废入石鼓县。

③北宋乾德三年 (965) 置安仁县,不久改为昌乐县,属潍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十里。元至元三年 (1266) 废入北海县。明初复置,属青州府。洪武中移治今昌乐县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淄青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
(1)古县名。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置,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。属昌乐郡。隋废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魏州。次年,徙治今南乐县。五代唐改名南乐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东省中部。属潍坊市。面积 1101 平方千米。人口59.6万。辖15镇。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。西汉置柳泉县,属北海郡。东汉废柳泉县。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析北海县置安仁县于原都昌县西,旋改为昌乐县。以都昌、安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,寓“昌盛安乐”之意,属潍州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省昌乐县入北海。明初复置,并徙今治,属青州府。清因之。1913年属胶东道,1925年属淄青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45年属鲁中行政区沂山专区。1948年属昌潍地区。1981年属潍坊地区。1983年属潍坊市。地处鲁中南山地北缘,泰沂山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。主要河流有丹河、白浪河及汶河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黄烟为主,特产“昌乐蜜宝”西瓜。矿产有石灰石、玄武石、花岗石、金、蓝宝石、红宝石、木鱼石、钾长石、石英、焦宝石、黏土、油页岩、膨润土等,其中蓝宝石品位高、质量佳、储量大,列全国之首。工业有建材、机械、电子、轻纺、化工、煤炭、食品等。胶济铁路、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,309国道和胶王、潍九、昌大等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西周齐都营丘故城遗址及高崖水库、孤山风景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会军山

    亦作会军堂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会军山,“《寰宇记》:在铜山县东北。《旧经》云:汉昭烈入蜀,遣诸葛亮、张飞略地至此,里人以牛酒犒师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会军山

  • 天柱峰

    ①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武夷一曲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天柱峰“一名大王峰。高五千丈。东瞰北溪,南瞰西溪。东麓有昇真洞,一名仙蜕崖。洞中有雷纹瓷瓮盛仙蜕”。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虾蟆碚

  • 虎丘山

    又名海涌山、武丘山。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七里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 “阖闾冢,在阊门外,名虎丘。……筑三日而白虎踞上,故号为虎丘。”《吴地记》: “虎丘山,避唐太祖讳改为武丘。” 《南史·何求传》: “

  • 柳溪

   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、昌化溪河桥乡至紫水乡紫溪村一段河道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昌化县: 柳溪“在柳相山下,县境诸水悉汇于此,上下三十里,巨石参错,屹峙中流,湍激汹涌,东汇于于潜之紫溪”。

  • 彭泽聚

    在今安徽宣州市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丹阳郡宛陵县: “彭泽聚在西南。”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宛陵县:“彭泽聚在西南。”

  • 图云

    (雲) 关 即图宁关。旧名新添关。在今贵州贵阳市城东南二里。关踞高山。

  • 柿源

    在今江西丰城市南一百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三十年 (1765) 移驻大江口 (今丰城市北)。在今江西省丰城市南。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。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移巡检司于大江口,今丰城市西赣江岸。

  • 范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范城。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张庄乡旧城村。东汉末属东平国。北魏属兖州东平郡。北齐废。②北魏置,为济州东平郡治。治所在秦城 (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里张庄乡旧城村)。以

  • 三七市

    即今浙江余姚市东三十六里三七镇。旧属慈溪县。清雍正《慈溪县志》卷1:三七市在“县(旧治慈城镇)西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待补

    即歹补。今云南会泽县东南待补镇。彝语“待” 为山,“补” 为庙,意即山中有庙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