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杏林镇

杏林镇

在今陕西扶风县东二十五里杏林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扶风县:杏林镇“其地多杏,亦曰杏林古驿”。


(1)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北部。面积52.2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曾营。因杏林村得名。1957年由同安县划归厦门市郊区。1958年设杏林公社,1984年改乡,1991年置镇。产稻、甘薯、花生、大豆等。有捕捞业。鹰厦铁路、厦隘公路经此。南有马銮码头。(2)在陕西省华县中部偏北。面积90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华县火车站,镇区人口1.3万。因盛产杏,故名。1958年设杏林公社,次年撤。1961年复公社,1984年设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钢铁、桥梁、化肥、纺织、塑料、家具、食品加工、竹艺等厂。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。(3)在陕西省扶风县东部。面积36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杏林村,人口 2460。镇以驻地名。宋代名医石得之行医不取酬,愈者只需植杏树一株,后成林,取名杏林。亦称杏林古驿。1950年设杏林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87年设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油菜籽,盛产烤烟、苹果、葡萄。有造纸、机械、农机、砖瓦等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凡山

    即丹山。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封东泰山,禅凡山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琅邪郡朱虚县:“凡山,丹水所出,东北至寿光入海。”疑凡山为丸山之讹。古山名。凡,或作丸。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

  • 下镇

    即今江西玉山县东南下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1:广信府玉山县有下镇墟。在江西省玉山县东南部。面积78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下镇,人口700。清代建村,后成集镇,并设巡检司于此。因位

  • 印庄镇

    在今江苏泰兴市南二十里。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。《明史·李遂传》:嘉靖三十八年(1559),“(刘)景韶亦败(倭)贼印庄,追奔至新河口,焚斩甚众”。清移印庄巡司于泰兴市东三十里童桥镇。

  • 杨彼县

    又作杨彼县、阳彼县。唐武德四年(621)置,为褒州治。治所在今云南大姚县东南五十四里溪木小村。天宝后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云南省大姚县。属姚州。天宝末废。

  • 花姑山

    即麻姑山。在今安徽宣州市东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9宁国府:麻姑山“在宣城县(东)三十五里。高袤与敬亭山等,麻姑修道于此飙举,有仙坛、丹灶存焉。《九域志》云,亦名花姑山”。

  • 雀儿山

    在今四川德格县东南。山麓为新路海,为四川最大的冰川湖。民国 《德格县图志》: “由邓柯县之朗吉岭, 沿金沙江, 绵亘南伸龚峰, 叠��高入云霄,至龚垭转向东北行,各里穆山起

  • 蜀浑山

    亦作浊浑山。在今青海共和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观九年 (635),“李大亮败吐谷浑于蜀浑山”。胡注: “山在赤海西。”

  • 黄溪

    ①在今浙江云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云和县: 黄溪 “在县南。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,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”。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七十里。唐柳宗元 《游黄溪记》 曰: “环永之治百里,北

  • 丁青宗

    亦名穹布丁青、霍尔丁青。即今西藏丁青县。藏语意为大台地、上广。原为三十九族首邑。西藏地方政府设丁青宗。1960年与色扎、尺犊两宗合并设丁青县,驻加莫塘。1916年置,治今西藏自治区丁青县甲木塘。196

  • 宁秦

    战国秦邑,在今陕西华阴市东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惠文君六年(前332),“魏纳阴晋,阴晋更名宁秦”, 即此。秦置县,西汉改为华阴县。古邑名。战国魏邑,名阴晋。在今陕西省华阴市东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秦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