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杞县

杞县

五代晋改雍丘县置,属开封府。治所即今河南杞县。后汉复为雍丘县。金正隆后又改为杞县。元初河决,徙治于今县北二里,属汴梁路。明还治今杞县,属开封府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在河南省东部。属开封市。面积 1248 平方千米。人口104万。辖8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因古时境内多杞柳,故名。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:“周武王克殷纣,求禹之后,得东楼公,封之于杞,以奉夏后氏祀。”为杞国,都雍丘(即今杞县城)。春秋宋称雍丘邑。秦置雍丘县(治今杞县县城)。北魏孝昌末为阳夏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阳夏郡,十六年置杞州,大业三年(607年)废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杞州,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五代晋改雍丘县为杞县,汉复名雍丘县。金正隆后复称杞县。元属汴梁路。明、清属开封府。1913年属豫东道,1914年属开封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陈留专区,1952年属郑州专区。1955年属开封专区,1969年属开封地区,1983年属开封市。地处沙地沙丘平原区。惠济河、淤泥河、铁底河流经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主产小麦、棉花、花生、玉米等,特产酱红萝卜。有毛纺织、化肥、机修、粮油加工等厂。朝杞地方铁路和106国道、郑永、开杞、兰杞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虎丘寺、鹿台岗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铜城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天长县。即今安徽天长市北四十八里铜城镇。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币,并筑土城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4盱眙军: 铜城镇 “在天长县西北四十五里。汉吴王濞有大铜山,即山铸钱,后因名镇”。②北宋置,

  • 灵甸镇

    亦作林甸。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南四十九里临江乡(灵甸镇)。清光绪《海门厅图志》卷9有灵甸镇。

  • 文彻县

    唐贞观六年(632)置,属羁縻彻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或黑水县地。后废。

  • 糁潭镇

    唐置,在今安徽无为县南七十里长江北岸。《新唐书·杨行密传》: “ (孙) 端、(赵) 晖次采石,行密自糁潭济,端等战不胜。” 北宋属无为县。

  • 戛色

    即戛洒。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。清咸丰九年 (1859) 李文学领导彝族起义,曾攻占此地。在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。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起义曾进据此地。

  • 沉犀驿

    在今四川犍为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犍为县:沉犀驿“在县城南,水驿也”。

  • 九股河

    即今贵州雷山县北之巴拉河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9丹江通判:“九股河在城东,发源九摆罗山中,东北经凤党诸寨,入清江。”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丹江厅:“大丹江源出厅西南,小丹江自厅东南来会, 曰九股河,东

  • 石鼓堰

    唐置,在今浙江安吉县(递铺镇)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安吉县:“北十七里有石鼓堰,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, 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。”

  • 棐林

    又作棐。春秋郑地。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二十五里。《春秋》: 宣公元年 (前608),“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曹伯会晋师于棐林,伐郑”。杜注: “郑地。荥阳宛陵县东南有林乡。”古邑名。又作棐、斐。春秋郑邑。在

  • 嵩明州

    元至元二十二年 (1285) 降嵩明府置,属中庆路。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嵩盟州: “乃诸葛武侯与蛮酋会盟之地。” 《元史·地理志》: “昔汉人居之,后乌、白蛮强盛,汉人徙去,盟誓于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