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杨梅镇

杨梅镇

又名杨梅渡。北宋置,属赣县。在今江西赣州市西。


(1)古镇名。又名杨梅渡。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。北宋属赣县。(2)今镇名。(1)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部。面积191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杨梅,人口 2550。明嘉靖年间成圩于杨梅村附近,因曾盛产杨梅而得名。1949年属高明县一、三区。1958年置杨梅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地处谷地丘陵区。产稻、花生、红烟、姜、甘蔗、西瓜、松、杉、竹、柑、橙、黄梅、茶叶等。有油粮加工、棉毛织、塑料、食品、印刷、家具、水泥等厂。所产凉果有名。江肇公路经此。(2)在广东省化州市南部。面积92平方千米。人口7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杨梅圩,人口 6000。宋代福建莆田县移民建村,当时多杨梅树,故名。1950年为梅南乡,1953年改杨梅区,1957年复乡。1958年建杨梅公社,1983年复改区,1987年置镇。地处鉴江下游东岸台地区。产稻、黄麻、红麻、甘蔗、花生、藿香等。有铸造、纺织、编织、陶瓷、爆竹、木器等厂和建筑业。有公路接207国道。古迹有宋建石桥。(3)在广东省阳山县南部边缘。面积180平方千米。人口 6310。镇人民政府驻杨梅,人口780。昔时镇区附近盛产杨梅,故名。1949年属阳山县三区,1952年属八区。1958年属太平公社,1959年省入七拱公社,属连阳各族自治县。1960年属阳山县太平公社。1961年析置杨梅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设乡,1997年置镇。为省木材重要产区,主产杉木。产稻、甘薯、玉米、杂豆等。驻有国营杨梅林场。有木器厂、碗厂和林场、电站等。水谷公路经此。(4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南部、绣江支流杨梅河中游北岸。面积144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杨梅圩,人口 3100。建于明末,因圩地原有几株杨梅树,故名。1950年为杨梅区。1958年改公社,1963年改区,1968年复公社,1984年改设镇。产稻、薯类、甘蔗、茶叶、烟叶、蚕茧、柑橙、龙眼、“沙田柚”、荔枝等。所产“杨梅猪仔”久负盛名。有水泥、农机、芒编等厂。有农贸集市。324国道经此。有公路通绿阴圩接玉梧、容信两干线。(5)在台湾省桃园县西部,西南及南与新竹县接壤。面积89.12平方千米。人口约9.1万。清分属新竹、淡水两县。1945年光复后置镇,属桃园县。东部为丘陵台地,西部、北部地势偏低平。产稻、甘薯等。建有高山里牧场和幼师工业区。有纺织、化纤、电力、耐火材料、家用电器、粮食加工等厂。产石油、天然气。纵贯铁路、高速公路、1号省道皆穿越镇境。古迹有回善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山县

    ①唐贞观十四年(640)置,属西州。治所在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天山县“取祁连山(按:指天山)为名”。贞元中陷入吐蕃。②金大定十八年(1178)置,为净州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

  • 龙坪镇

    ①即今湖北武穴市东二十八里龙坪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②本名龙坪场。1932年置镇,即今贵州遵义县(南白镇)东龙坪镇。(1)在湖北省武穴市东部长江北岸。面积67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坪,人口

  • 仙山

    ①在今湖南安化县东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3长沙府:仙山“在安化县(治今梅城镇)东北六十里。两峰对峙,各有仙迹,人称之为大仙、小仙”。②在今越南永富省北部。《元和志》卷38交州平道县:仙山在“县东北十三里。

  • 缚达城

    即八哈塔。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 《四夷路程》: 末罗国 “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”。即此。

  • 开南县

    宋大理置,属首府大理地区。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郊开南村。元改蒙化府。古县名。大理置,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。为蒙舍镇城。元至元十一年(1274年)升为蒙化府。

  • 曹公城

    ①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9徐州彭城县: “曹公故城,在县东南六十五里,在吕梁东岸。或言曹公筑此,以守吕布。西岸有城临水,是布之所固也,号曰吕布固。”②在今山东莒南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24莒

  • 河东汛

    清置,属越嶲营。在今四川越西县东北越西河东岸河东乡。设把总驻守。

  • 萧峰

    又称紫霄峰,亦称萧史峰。在今江西新建县与南昌市湾里区梅峰之间。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婿萧史与秦女弄玉在此吹萧引凤处。《水经·赣水注》: 洪崖“西有鸾冈,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。冈西有鹄岭,云王子乔控鹄所径处也

  • 多功城

    南宋淳祐中建,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西南翠云乡南翠云寨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50江北厅:多功城,“《厅志》:在厅西北。山石,因岩为城。左高三丈余,右丈余,周二百余步,东西

  • 柳湖

    ①在今陕西延安市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延安府肤施县: 延利渠 “在府城南。旧时灌注城市,复穿城而出,溢为柳湖,入于延水”。宋范仲淹《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》 诗: “种柳穿湖后,延安盛可游。远怀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