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榆社县

榆社县
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韩州。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3: “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。” 大业二年 (606) 废,义宁二年 (618)复置。唐武德三年 (620) 为榆州治,六年 (623) 改属辽州。北宋熙宁七年 (1074) 废。元祐元年(1086) 复置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,六年(1269) 复置榆社县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东部、太行山西麓。属晋中市。面积1699平方千米。人口13.8万。辖4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。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,属上党郡。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。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改武乡县为乡县,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析乡县置榆社县,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太原郡榆社县注:“《汲冢周书》:昔烈山氏,帝榆罔之后,其国为榆州。曲沃灭榆州,其社存焉,谓之榆社。”属韩州,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榆社入乡县,义宁元年(617年)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,治今址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析榆社县置偃武县,属榆州;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,榆社县属辽州。先天元年(712年)改属仪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属乐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属仪州。中和三年(883年)仪州改辽州,榆社属辽州。五代因之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年)并入武乡县;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榆社县,属辽州。金因之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并入辽山县,六年复置,属辽州,县治在今址。明、清因之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。1944年并为榆社县。1949年属榆次专区。1958年榆社、武乡二县合并,属晋东南专区。1960年二县分治,恢复榆社县,属晋中专区。1968年属晋中地区。1999年属晋中市。浊漳河、泉水河、云簇河、武源河、东河、南屯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豆类、薯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特产阿胶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锰、石膏、油页岩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化工、制药、机械、建材、针织等。太焦铁路和208国道、太邢公路经过县境。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、响堂寺石窟、福祥寺、文峰塔、南村造像、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迷郎关

    明置,属会川卫。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四川行都司: 迷郎关 “会川卫城南六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会川卫 “泸津关” 条:“《志》 云: 卫南六十里有迷郎关。一名迷水镇。旧有滇池

  • 金堤 (隄) 关

   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古黄河南岸。《旧唐书· 李密传》: 李密说翟让取荥阳,瓦冈军“自是破金堤关”,下荥阳诸县城堡。

  • 思归县

    南齐置,属安定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境。后废。

  • 勐 (猛) 岭

    又作普藤。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二十四里普文镇。版纳勐岭、勐旺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。

  • 二十里铺

    ①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南二十里铺镇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潍县东有二十里铺。民国《潍县志稿》卷6:二十里堡街“距城二十里”。②即今河南荥阳市东二十里铺乡。民国《续荥阳县志》卷1:县城东有二十里

  • 施洞口

    清代名施洞口。又作石硐汛。即今贵州台江县北六十里施洞镇。1932年设清河镇。1939年设友助镇。1953年复名施洞镇。在贵州省台江县城北30千米的清水江畔。偏寨依其东,八梗峙其西,沙湾平地营蔽其前。北

  • 大河坝设治局

    1939年析共和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大河坝乡。1943年改为兴海县。即“兴海设治局”。

  • 大凌河城

    明置,属广宁中左千户所。治所即今辽宁凌海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左屯卫“松山堡”条下:大凌河堡“在卫东四十里。以近大凌河而名。宣德三年亦置中左千户所于此”。后金天聪五年(1631)清太宗皇太极屡统兵

  • 马髦岭

    亦名马髦山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四十里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神䴥元年(428),“司空奚斤追(赫连)定于平凉马髦岭,为定所擒”。即此。即“马毛山”。

  • 昌国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齐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五里昌城村。东汉属齐国。南朝宋废。②南朝宋改临朐县置,属齐郡。治所即今山东临朐县。隋开皇六年 (586) 改名逢山县,大业初复名临朐县。③南齐置,为宋平郡治。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