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城县
①秦置,属内史 (一说西汉置)。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十七里。西汉属左冯翊。东汉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4华州: 武城 “或谓之武平城,亦谓之光武城。相传光武征隗嚣曾驻于此”。
②西汉置,属定襄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。一说即今和林格尔县东南新店子乡古城。东汉改为武成县。
③西晋太康中改东武城县置,属清河国。治所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。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移故信成县(今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)。隋开皇六年(586) 改清河县,并于武城县旧治复置武城县,属贝州。大业初属清河郡。唐调露元年 (679) 又移治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 (今山东武城县西南)。宋属恩州,大观中徙东流村 (今武城县西南老城镇)。元属高唐州。清属临清州。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。1925年属德临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73年迁治旧城(今武城镇)。
④西晋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南武林镇。后废。南朝宋元嘉二年 (425) 复置,改为武林县。
⑤东晋置,属东清河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北。北齐废。《续山东考古录》 卷2淄川县: “ 《魏志》: 武城有昌国城,县治当在东北。”
⑥北魏置,寻废。故治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武城山下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渭水又东径武城县西,武城川水入焉。”
⑦唐长寿元年 (692) 置,属陈州。治所即今河南西华县。神龙元年 (705) 改为箕城县。
(1)古县名。(1)城,又作成(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)。西汉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北。属定襄郡。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因匈奴侵扰而弃废。(2)西汉置,治今陕西省华县东。属左冯翊。东汉初废。又名武平城,《水经注·渭水》:武平城,“按《地理志》,左冯翊有武城县”,是也。(3)西晋初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南。属苍梧郡。后废。(4)东晋侨置,治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。属东清河侨郡。北齐废。(5)武周长寿元年(692年)析宛丘县置,治今河南省西华县。“以县本楚武王所筑故也”(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)。属陈州。唐神龙元年(705年)改箕城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东省西北隅,西邻河北省。属德州市。面积749平方千米。人口37.2万。辖4镇、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武城镇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隋区宇图》云:“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。”故名曰武城。战国为赵武城邑。西汉设东武城县,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南,属清河郡。东汉属清河国。西晋太康中改称武城县。北齐徙治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,北宋大观中因卫河水患迁治今老城镇。元属高唐州。清属临清州。1913年属济西道,1916年属东临道,1925年属德临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历属冀南行署第六、第二专署。1948年属河北省衡水专署。1952年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。1956年改属聊城专区,1958年属德州专区。1973年迁今治。1994年属德州市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,西南高东北低。境内有卫运河、六五河、六六河、利民河、旧城河等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西瓜为主。工业有玻璃钢、轻工、化工、纺织、建材、汽车、食品等,所产地毯畅销国内外。德武、恩老公路经此,武城大桥连接武城与河北故城。城内建有烈士事迹陈列馆一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