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安军
①五代方镇名。后晋置,治所在府州府谷县(今陕西府谷县)。后汉废。后周复置,北宋崇宁元年(1102)改为靖康军。
②北宋乾德四年(966)改灌州置,属西川路。治所在灌口镇(今四川都江堰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都江堰市及汶川县南部地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)改为永康军。
五代方镇名。(1)晋置,治府州(今陕西府谷县)。汉废,周复置。后又废。(2)北宋乾德四年(966年)改灌州置,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改为永康军。
①五代方镇名。后晋置,治所在府州府谷县(今陕西府谷县)。后汉废。后周复置,北宋崇宁元年(1102)改为靖康军。
②北宋乾德四年(966)改灌州置,属西川路。治所在灌口镇(今四川都江堰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都江堰市及汶川县南部地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)改为永康军。
五代方镇名。(1)晋置,治府州(今陕西府谷县)。汉废,周复置。后又废。(2)北宋乾德四年(966年)改灌州置,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改为永康军。
又作劳乌错。在今西藏南部,门隅地区达旺东十里处。藏语意为小神。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,为门隅三十二错、定 (错、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) 之一。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。
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小黑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武泉水 “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,水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,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”。
①北魏孝文帝置,为江夏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北五十里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慈丘县。②隋开皇九年(589)置,为鄂州治。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。大业初为江夏郡治。唐初复为鄂州治。元为武昌路治
即今海南琼山市东之南渡江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舍城县 “以舍城水名”。
即大獒山。在今安徽绩溪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绩溪县:大蹲山“在县北六十里。高四百仞,周百里。前据潭水,獒形矫首。山半有岩,亦名仙人岩,岩下有白龙潭”。
①又作插汉和邵、察罕和硕。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(百灵庙)南。清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卷5喀尔喀右翼部:“旗北三十里有白云山,蒙古名察罕和硕。”②在今安徽泾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泾县:白云山“在
①在今湖北谷城县南五里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沔水又南径高亭山东,山有灵焉,士民奉之,所请有验。”②在今湖南永兴县西三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29高亭县: “以县东一百三十步高亭山为名。”
东晋置,治所在育阳县 (今河南南阳县南)。后废。
①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河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广汉县有“沈水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:建武十一年(35),岑彭伐公孙述,“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,大破之”。②即潏水。今陕西泬水。古水名。(
即今山西蒲县南之昕水河。源于县东北,南流至乔家湾西折入黄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蒲县:第一河 “在县城西。源出赵城县之七佛峡,流经此,又西至大宁县界,入于大河。以山溪众水所宗,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