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平县
①三国吴分溧阳县置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溧阳市南十五里古县村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为永世县。
②西晋改觻得县置,为张掖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。十六国北凉曾建都于此。隋开皇十七年(597)改名酒泉县。
③西魏大统二年(536)置,属义川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宜川县西北。大统三年(537)改为云岩县。
④隋开皇十年(590)改夫宁县置,为藤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藤县东北浔江南、北流江东岸。大业初为永平郡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为藤州治。贞观初改为镡津县。
⑤唐证圣元年(695)置,属昭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历塘村。《元和志》卷37昭州永平县:“因乡为名。”北宋开宝五年(972)废入平乐县。
⑥唐渤海国置,属扶余府扶州。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境。辽属龙州、黄龙府。后废。
⑦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改渠阳县置,为靖州治。治所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水东岸。南宋绍兴八年(1138)移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。明洪武九年(1376)废入靖州。
⑧辽以永平寨置,属银州。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北。金废。
⑨金改北平县置,属中山府。治所即今河北顺平县。贞祐二年(1214)升为完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降为永平县,寻复为完州。
⑩蒙古宪宗七年(1257)置永平千户,至元十一年(1274)改县,属永昌府。治所在老街(即今云南永平县)。民国《永平县志书》:“以博南县设于明帝永平时,故改今名。”即以东汉年号永平为县名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)迁治今县西山东麓的新城,同治十年(1871)迁治今县南十里曲硐,光绪十八年(1892)迁回老街,1912年复迁曲硐。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36年又迁治老街。
(1)古县名。(1)三国吴置,治今江苏省溧阳市南古县村。属丹阳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名永世县。(2)西晋改得县置,治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。为张掖郡治。西魏、北周仍为甘州和张掖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为酒泉县。(3)西魏大统二年(536年)置,治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。属义川郡。次年改名云岩县。(4)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夫宁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东北浔江南、北流江东岸。为藤州治。大业初为永平郡治。唐贞观初改名镡津县。(5)唐证圣元年(695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东北。属昭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废。(6)北宋崇宁二年(1103年)改渠阳县置,治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河东岸。属靖州。南宋绍兴八年(1138年)移治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,为州治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废入靖州。(7)金改北平县置,治今河北省顺平县。属中山府。贞祐二年(1214年)升为完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又降为永平县。寻复升为完州。(2)今县名。在云南省西部。属大理白族自治州。面积 2884 平方千米。人口17.2万。辖4镇5乡(含4彝族乡)。县人民政府驻老街镇。东汉永平十二年(69年)置博南县,治花桥,属永昌郡。南朝梁废。唐南诏置胜乡郡,属永昌节度。宋大理属永昌府。元至元十一年(1274年)改置永平县,治今址。为纪念“东汉永平中始置县”,故以年号名县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嘉靖元年(1522年)复属永昌军民府。清属永昌府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迁治西山东麓新城,光绪十八年(1892年)还治老街。1912年迁治曲硐;1914年属腾越道,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36年还迁老街(今治)。1950年属大理专区,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。地处横断山地北段南端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蚕豆、油菜籽、甘蔗、烟草、油桐、茶叶、缅桂花。特产核桃、大红花椒、柿子、香菇、木耳、白皮大蒜、蜂蜜、腊鹅。工业有农机、水电、采煤、汽车修配、制糖、粮油及食品加工、皮革、冶炼、酿酒等。昆瑞公路横贯,北接云永公路,南接永昌公路。古迹有霁虹桥遗址、金光寺、西山寺文笔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