渔溪渡
在今四川万源市北,与陕西交界处。《明史·左良玉传》: 崇祯十三年 (1640),“良玉已于二月朔,涉蜀界之渔溪渡矣。……时 (张) 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,良玉驻渔溪渡”。
在今四川万源市北,与陕西交界处。《明史·左良玉传》: 崇祯十三年 (1640),“良玉已于二月朔,涉蜀界之渔溪渡矣。……时 (张) 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,良玉驻渔溪渡”。
又作阿玛达里、阿布打里。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比腊河口北岸。清初属宁古塔将军。康熙《皇舆全览图》:沁河注入乌苏里江口北岸有“阿布打里噶山”。后属三姓副都统。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:乌
又名中屯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东北,澎湖本岛与白沙岛之间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中墩屿“形如墩堡之状,周围里余。居民十数家”。
明置,属永昌军民府。即今云南保山市西南蒲缥乡。
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。主峰海拔1056米。沈括 《梦溪笔谈·杂志》: “温州雁荡山,天下奇秀,未尝有言者。” 至北宋太平兴国初僧全了栖止此山,建灵岩寺,山始显名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5温州: 乐清县有 “
在今山西沁源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 · 沁州》: 官车镇 “在沁源县东北四十里。有堡”。
①春秋郑地,在今河南郑州市南。一说在今延津县北。《左传》: 宣公三年 (前606),“晋侯伐郑,及郔,郑及晋平”。②春秋楚地,在今河南项城市南。《左传》: 宣公十一年 (前598),“楚左尹子重侵宋,
即今湖北黄陂县北沦河西白木港村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:白漠港市“在黄陂县北四十里”。
在今江西贵溪县南一百里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上清溪“自泸溪县流入,即泸溪下流也。其源有二:一自分水岭,一自建昌南城县高阜山,至县南八十里,合流入安仁港”。溪北岸有上清镇。清时有巡司驻此。
即今福建金门岛东陈坑。旧属同安县,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陈坑巡司于此。清初废。
即今福建邵武市西南和平镇。清时邵武县丞及把总驻此。即今福建省邵武市西南禾坪。清邵武县丞及把总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