炉山县
1914年改清平县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52年改置炉山苗族自治区,1955年改为炉山自治县,迁治凯里镇 (今凯里市)。1956年改为炉山县。1958年与雷山、丹寨、麻江三县合并,改名凯里县。
旧县名。1914年改清平县置,治清平镇(今贵州凯里市炉山镇)。1952年改设炉山县苗族自治区,1955年改名自治县,并自清平镇迁治凯里镇。1956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后,仍复炉山县。1958年与丹寨、雷山、麻江三县合并,改置凯里县。
1914年改清平县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52年改置炉山苗族自治区,1955年改为炉山自治县,迁治凯里镇 (今凯里市)。1956年改为炉山县。1958年与雷山、丹寨、麻江三县合并,改名凯里县。
旧县名。1914年改清平县置,治清平镇(今贵州凯里市炉山镇)。1952年改设炉山县苗族自治区,1955年改名自治县,并自清平镇迁治凯里镇。1956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后,仍复炉山县。1958年与丹寨、雷山、麻江三县合并,改置凯里县。
亦名龙洞阁。今四川广元市北千佛崖处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6利州:龙门阁“在绵谷县一里。冯铃干田云:其他阁道虽险,然在山腰,亦微有径,可以增置阁道,独惟此阁石壁斗立,虚凿石窍而架木其上,比他处极险”。唐杜甫
春秋虢地,在今河南渑池县境。《左传》: 庄公二十一年 (前673),“王巡虢守,虢公为王宫于蚌”。
即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求江(桥江)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2安南北江府:市桥江“在府西,东南流入富良江。自广西入安南者,江为必由之道。亦谓之乾满江”。
在今广西蒙山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明史·广西土司一》:“藤峡、府江之间为力山,力山之险倍于藤峡。……力山又有僮人,善傅毒药弩矢,中人无不立毙,四姓瑶亦惮之。”正德年间,王守仁镇压藤峡瑶族起义,瑶人“奔入永安
在今江西广丰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永丰县: 星石山“在县东二十五里。《志》 云,山周回三十里,高百余丈,罗列周布若陨星然。相传黄巢之乱,尝砦其颠”。
①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北大湾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英德县西北有大湾墟。有把总驻防。②即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大湾镇,在南江东岸,南接罗定市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西宁县东南有大湾墟。③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
即今河南扶沟县东北二十四里吕潭镇村。《清一统志·陈州府二》:吕家潭镇“有桥。商旅辐辏”。
1913年改渤海县置,属山东济南道。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 (北镇) 北滨城镇。1925年属武定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7年撤销,并入滨州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滨州改置,治滨州(今山东滨州市西北
①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彭原县(今甘肃西峰市北彭原乡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市地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②唐贞观七年 (633) 改羁縻洪州置,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。后废
①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一》:白洋河“在宿迁县东南三十五里。自安徽泗州流入,即北潼水之下流也。旧为巨浸,望之如洋,故名”。②又名义井河。即今山东栖霞县、烟台市境之白洋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