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河间县: “城东北有高阳台,与瀛台相望。《志》云: 瀛州旧置高阳关,台因以名。”
唐帆延国都城。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巴米安。龙朔元年 (661) 为写凤州都督府治所。本帆延国都。在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巴米扬。唐置写凤都督府治此。属安西都护府。
南朝梁置,属高州。治所在杜陵县(今广东阳西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西县地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后废。南朝梁置,治杜陵县(今广东阳江市西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江市一带。隋废。
在今福建莆田市东南。《陈书·虞寄传》:南朝陈天嘉五年 (564),“陈宝应据晋安、建安二郡,章昭达等攻之,宝应大败,逃至莆口被擒”,即此。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。《陈书·虞寄传》:南朝陈天嘉五年(564
①古济水分流。源自今山东曹县北,东北流至今山东定陶县北注入古菏泽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五年(前202),高祖“即皇帝位氾水之阳”。即此。今定陶西北有汉高祖坛,高祖即位处。②或称南氾水。在今河南襄城县北
古地区名。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、宁夏清水河流域、甘肃环县、陕西吴旗县以北地。秦逐匈奴,取河南地,徙民实之,故名。《史记· 平准书》: 西汉元狩三年 (前120),山东大水,“乃徙贫民于关以西,及充朔方以
即牵。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浚县北。《公羊传》作“坚”。古邑名。又作牵。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省浚县北。《公羊传》定公十四年(前496年):“公会齐侯、卫侯于坚”,即此。参见“牵”。
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氾光湖一带。明时江淮间湖漕所经。因湖面风浪湍急,于万历十三年(1585)筑堤湖东,蓄水为运道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三》:万历十三年(1585),“宝应氾光湖,诸湖中最湍险者也,广二十余里”
在辽南京 (今北京市) 城内子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。位居大城的中心偏南,皇城内宫城居中偏东。宫城之前、皇城南门之内,左有太庙、右有金廷中央政府及地方衙署。皇城有四门: 南为宣阳门,东为宣华门,西为玉华门
东晋元帝司马睿陵墓。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,鸡笼山南麓。《元和志》 卷25上元县: 晋元帝睿建平陵 “在县北六里鸡笼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