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虚洞
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香溪镇东四里谭家山麓。《寰宇记》卷148归州兴山县:“玉虚洞在县南五十里。唐天宝五载,其洞忽开,可容千人。”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过白狗峡,泊舟兴山口。肩舆游玉虚洞。去江岸五里许,隔一溪,所谓香溪也。……过溪又里余,洞门小,才袤丈,既入则极大,可容数百人,宏敞壮丽,如入大宫殿中。有石成幢盖、幡旗、芝草、竹笋、仙人、龙虎鸟兽之属,千状万态莫不逼真。其绝异者,东石正圆如日,西石半规如月。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。”其下即香溪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 引《州志》:“洞有三:中曰玉虚,旁有二小洞,一名青莲,一名水帘。”
(1)在福建省明溪县城北郊蟠龙山下,距城2千米。曾被徐霞客喻为“武夷三绝”之一。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蛇作祟,由玉虚仙翁下凡镇服,故名。又因洞门滴水涓涓,又名滴水岩。分上下两洞。上洞为主洞,分前、中、后三洞:后洞约50平方米,暗同黄昏,巉岩危石,崎岖不平;中洞约200平方米,有祥云岩、接仙桥、跃鲤岩、狮子岩、佛头石、天鼓和石竹等近百处景物。其中尤以天鼓、虚鸣窍最妙,用鞋、笠轻拍,即嘭、嘭作响,经久不息;前洞豁亮平坦,约100多平方米,有天泉、天池、仙枪、仙戟、仙剑和南天门等景致。下洞名听泉台,有困鲤石、洞底日月、天河等数十处胜景。径曲廊回,有两条甬道可通上洞。洞前峭壁上镌有“玉虚洞天”四个大字和宋以来题刻50多处。(2)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东2千米许的谭家山麓、香溪河畔。相传唐天宝五载(746年)发现。洞门呈半月形,洞口刻有“玉虚洞天”四字。进洞门右行,下石阶五十余级,即达洞之内厅,洞室开阔,呈不规则长方形,平面纵长约85米、宽约40米、高约50米,约 3600 多平方米,宏敞壮丽,浑如地下宫殿。洞中清泉长滴,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虎、仙人、鸟兽;垂于洞顶者状如旗幡、宝盖、宫灯,绚丽多姿。壁间垂一巨型钟乳石,似盘龙大柱,高10余米,尤为绝异。据记载,唐代李白、杜甫,宋代陆游均曾游此。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等撰《游玉虚洞记》碑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