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云山

白云山

①又作插汉和邵、察罕和硕。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(百灵庙)南。清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卷5喀尔喀右翼部:“旗北三十里有白云山,蒙古名察罕和硕。”

②在今安徽泾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泾县:白云山“在泾县西南七里。下临白云潭。旧产茶入贡,今废”。

③在今浙江平阳县西南境,与苍南县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温州府》:白云山“在平阳县西南百里,与雁荡相接,高出云表,中有涧,阔数十步,游者援藤而进,名曰藤道。上有玉帘瀑泉、寒瀑泉,飞淙溅沫,最为奇胜”。

④在今江西高安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7瑞州:白云山“在高安县西北七十里。下有超果寺。山东西有涧,皆有瀑布水。柳州教授孙伯温有记,谓之小麻姑”。

⑤在今福建连城县东南百里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7汀州府:白云山“在连城县南,峻嶒叠秀,高插云汉,时有白云覆顶,故名”。

⑥一名棋盘山。即今福建闽清县西北棋盘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闽清县“鼎峰山”条:“又西曰白云山,山势最高,林木蓊蔚,白云吞吐”,故名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白云山“一名棋盘山, 中有仙峰巨石”。

⑦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沂州府一》:白云山“在日照县西南三十里。《县志》:冈岭四合,西偏缺处,竹木参差”。

⑧在今河南兰考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7兰阳县:白云山“山下有张良洞,山东南即张城山。周围三里,厥势如城”。

⑨在今湖北蕲春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7蕲州:白云山“在城(今蕲春县北蕲水南岸)北四里。自旦及暮尝有白云缭绕其上。隋时建塔寺其上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蕲州:蕲春废县,“《城邑考》……景定四年蒙古据白云山,州将王益迁州治麒麟山”。

⑩在今湖北嘉鱼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一》:白云山“在嘉鱼县南十里。一名白面山。山石皆白”。

(11)在今湖南醴陵市东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醴陵县:白云山“山势屹立,云气尝覆其巅”。

(12)即邪薑山。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,接衡阳、祁东二县界。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。

(13)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阳县:白云山“高耸磅礴,周二三百里。顶有石岩,旁有九曲池,四时云气常暗,晴霁登望, 广、韶、郴、桂,咸在目中”。

(14)在今湖南黔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黔阳县“金龙山”条下:“白云山在县(治今黔城镇)东六十里。高二十里。白云尝绕其上。”

(15)在今广东广州市北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9广州:白云山“在景泰山之东绝高处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南海县:白云山在“府北十五里。山高耸,上多白云。有九龙泉,流为大小水帘洞,又北为虎头岩,岩麓有宝象峰。折而西南五里曰栖霞山,一名景泰云峰山。景泰,六朝时僧名也。下有太霞、玉虹诸洞,又有滴水岩、聚龙冈,其东北六里为蒲涧, 皆白云之胜也。《郡志》:府境名山曰白云”。今辟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, 为广州市游览胜地。

(16)亦名笔山。在今四川梁平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9梁山军:白云山“去军西一百里。平地突出,奇峰如笔,亦号笔山。丞相张无尽有诗云:‘白云山上揖世尊,各以愿力济群生”。

(17)在今贵州长顺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白云山“在广顺州(治今广顺镇)东三十里。万山环列,每旦有白云从山顶起,因名”。清檀萃《黔囊》:“白云山在贵阳城南七十里。明建文帝遯迹之所。上有罗永庵。”建文帝题诗于壁。

(18)在今陕西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葭州:白云山“在州南五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一》:白云山“石洞峥嵘重叠,为中州名胜”。山上有白云山庙。

(19)在今蒙古国东南苏赫巴托省北部克鲁伦河南。金幼孜《北征录》:明永乐八年(1410)五月,“发顺安镇,行十余里,山多白云,上召指示前山曰‘此即名白云山’……度一山冈,遥见胪朐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5:白云山“亦在漠北。《一统志》:永乐八年,六军营于此。时四山云气洁白如练,因赐今名”。


(1)在福建省福安市西北。绵延数百里。主峰缪仙峰海拔 1448 米,为闽东沿海第一高山。有泉名“天池”,池内清泉流溢,产异草“午时莲”,又称“豆蔻草”,能治高血压和妇科病。西南麓九龙洞,洞中有洞,似无数龙蛇穿引其间。洞上部岩壁陡峭,一条瀑布从上跌落,倾入岩底,洞内潭水深不可测。附近牛山“银坑洞”,相传明成化年间开采银矿盛极一时,有“三千挑粮客,四万掘银人”之说。今洞犹存。山北晓阳村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(1249—1295)的祖居地。村中心的“太后公厅”,为纪念乡人、闽王王审知皇后谢贵娘而建。民俗以农历六月初一为“进香节”,畲族男女聚会对歌,通宵达旦。山麓坦洋村是著名“坦洋工夫茶”的发祥地。(2)在江西省泰和、吉安、兴国三县市交界处。海拔820米。顶峰西面石岩下有座古庙,前后两栋相连,中有天井。分上下两层,楼下是片石结构,楼上是木板隔榻,三面有吊楼。1931年5月16日,朱德、毛泽东在此指挥了第二次反“围剿”战斗的第一仗,敌二十八师全军覆没,为粉碎第二次“围剿”奠定了胜利的基础。(3)又称白云寺。在湖南省保靖县城西。平均海拔900米,主峰白云峰海拔 1320 米。为县最高峰。冬春两季山上白云缭绕,大雾茫茫,故名。主要由石灰岩和砂页岩构成。资源丰富,盛产松、杉、竹、油茶。矿藏有煤、铅等。山上建有畜牧场。“白云岚针”为全国名茶之一。(4)在广东省广州市北郊。由三十多座山峰组成。主峰摩星岭,海拔382米,峰顶常有白云飘绕,故名。登摩星岭顶,广州全景,历历在目。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,历史上“羊城八景”中的“白云晚望”、“蒲涧濂泉”、“景泰僧归”,都在此山。有滴水岩、云岩、“白云晚望”、“天南第一峰”、明珠楼、水月阁、蒲涧、九龙泉、百花冢等古迹胜景。建国后,在摩星岭南北两面,分别辟山顶公园和山北公园,又辟双溪旅舍、白云山庄、松涛别院等旅舍。南麓的麓湖也辟为麓湖公园。西麓有白云山机场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(5)又称大云山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东北。为两广界山,亦为梧州山城东北屏障。海拔367米,山体陡峻,为寒武系变质砂页岩组成。盘山公路直达山顶,为旅游观光胜地。有电视转播站、云峰亭、龙泉飞瀑、古炮台、伏虎岩、观光亭等名胜古迹。俯瞰可见山城全景,西江、桂江交叉汇合,奔流东去,汇合口处称鸳鸯江,清浊相间,举世无双。(6)在贵州省长顺县广顺东20千米处。主峰海拔 1436 米。山顶方广百亩,常有白云覆罩,阴晴不散,故名。又谓山形如螺拥,一称螺拥山。这一带层峦叠嶂,林木蓊翳,远望白云山,不觉其高,登山始见群峰环拥,尽在足下。山中蚊蚋不生,盛暑不热,隆冬少寒。远近闻名的罗永庵,架阁二重。相传明建文帝逊位逃至西南,由滇入黔后居此。庵内有建文题壁诗三首,广顺州知州韩之屏汇刊于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具囿

    亦即秦之阳纡。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 “郑之有原圃,犹秦之有具囿也。” 或谓即 《尔雅·释地》之扬陓,为十薮泽之一。古苑囿名。又作具圃。在今陕西省凤翔县附近。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三年

  • 思州宣慰司

    元泰定时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。明属湖广行省,洪武五年 (1372) 改为思州府。本唐思州,元设思州军民宣抚司、宣慰司,治龙泉坪(今贵州凤冈县)。辖区约今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一带及沅水、清水

  • 青羊山

   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南。清光绪 《畿辅通志》 卷65: 青羊山 “千峰攒立,险峻异常”。②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 · 潞安府》: 青羊山 “在潞城县东北六十里。多柏。下有七子洞”。

  • 图宁铁路

    从吉林图们 (今图们市) 至黑龙江宁北(今牡丹江市)。长248.7公里。为图佳铁路南段。日伪于1933—1935年修筑。

  • 白龙王庙

    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颍州:白龙王庙,“明正德中贼杨虎由亳州犯颍,至此渡小黄河,官兵扼而歼之”。

  • 郢州

    ①南朝宋孝建元年 (454) 置,治所在夏口城 (后称郢城。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以下的汉江流域,监利、阳新间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沅江流域以北地区。其后逐渐缩小。隋开皇九年 (589

  • 松陵

    江苏吴江市的别称。因五代吴越建县前,为吴县松陵镇地,故名。宋姜夔 《过垂虹》 诗: “曲终过尽松陵路。” 即此。今江苏省吴江市的别称。因五代吴越建县前为吴县松陵镇地,故名。宋姜夔《过垂虹》诗:“曲终过

  • 徐州路

    元至正八年 (1348) 升徐州置,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。治所在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十二年 (1352) 降为武安州。元至正八年(1348年)升徐州置,治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十二年降为武安州

  • 蓬州

    ①北周天和四年 (569) 置,治所在安固县(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安固乡)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蓬州:“因蓬山以为名。” 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县及营山县大部地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开元

  • 登相堡

    明置,属宁番卫。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北深沟乡北登相营。清设外委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