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石山

白石山

①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广昌县:白石山“山多白石,有白石谷口,路通直隶唐县”。

②在今辽宁辽阳县东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东京辽阳府:“白石山亦曰横山。”

③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三十里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“白石山,故为胥女山,春申君初封吴,过,更名为白石山。”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8:“白石山在浒墅北。”

④亦名祷应山。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栅水又东,左会白石山水,水发白石山西,径李鹊城南,西南注栅水。”《清一统志·和州》:“《州志》:白石山周七十里。道家第二十一洞天,名琼秀长贞之天。”

⑤即桐源山。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太山。《左传》哀公十五年(前480),“楚子西、子期伐吴,及桐汭”。杜注:“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, 出白石山,西北入丹阳湖”,即此。

⑥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庐州府一》 “白石山”条:“又庐江县北二十里(按,当为六十里)有白石山。”

⑦在今浙江龙游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龙游县“岑山”条:白石山“在县南四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唐初尝以此山名县”。

⑧在今浙江乐清市西二十里。俗名中雁荡山。谢灵运《白石岩下径行田》诗即指此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乐清县:白石山“一名白石岩,高千丈,周二百三十里。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”。

⑨在今浙江嵊县西南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南径剡县,与白石山水会。山上有瀑布,悬水三十丈。”《南齐书·褚伯玉传》:“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。”即此。

⑩在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中。《元和志》卷25遂安县:“白石山, 在县西七十里(万历《严州府志》作“县西七里”)。其山出白石英,贡,因以为名。”

(11)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9建宁府《景物下》:白石山“在崇安县北三十里。山皆叠石,若楼台,山巅有石室,室有三井”。

(12)又名广阳山、渑池山。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。涧水出此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六经》:白石之山“涧水出于其阴”。《水经·涧水注》:白石山“世谓是山曰广阳山”。

(13)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2廉州府:白石山“在石康县东三十里。山石皆白”。因名。

(14)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白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0浔州:白石山“在州南六十里。下有岩洞,即白石洞天。内有清真观,旁有寿圣寺。洞门自下入,透容州勾漏洞天。世传葛仙翁炼丹往来于其间。洞之上会仙岩有炼丹灶及八仙在焉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浔州府:白石山“两峰并立,下有岩洞,即道书第二十一洞天”。明末伟大的旅行家、地理学家徐霞客来此考察,写有白石山游记。

(15)一名白羊山。在今广西陆川县东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67陆川县:白石山“色洁白,四面悬绝,上有飞泉瀑布,下有勾芒木,可以为布,俚人斫之,新条更生,取皮绩以为布”。

(16)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琼州府乐会县:“西有白石山。”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一》:白石山“在乐会县西四十里。脉自纵横岭来,周环数十里,高千仞,其顶皆有巨石。风岩水洞,奇胜百出”。今为白石岭风景区。

(17)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金城郡白石县注:应劭曰,“白石山在东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漓水又东径白石山北。罗溪水注之。”

(18)在今甘肃临洮县东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陇西郡狄道县:“白石山在东。”《水经·河水注》:陇水“又西北历白石山下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。东晋隆安二年(398年)桓玄纂逆,破晋兵于此。(2)即“胥女山”。(2)今山名。(1)又称中雁荡山。在浙江省乐清市城西。以山石色白而得名。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少和开山后,宋真宗书“第一山”三大字赐之,刻在玉虹洞口石壁间。峰峦陡峭,涧谷深邃。有玉虹洞、白龙洞、百丈岩、天柱峰、一线天、石门、籰丝潭、双龙潭、梅雨潭、梅雨瀑、白石湖等胜景。(2)又称渑池山、广阳山。在河南省渑池县东北。涧水出此。海拔792米。《水经注》:“《山海经》曰,白石之山,惠水出于其阳,东南注于洛。涧水出于其阴,北流注于穀。世谓是山为广阳山。”(3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东南。独秀峰、莲蕊峰(鹅头峰)东西相峙,前者孤峰插天;后者奇怪险阻,海拔649米,为最高点。由紫色砂岩、砾岩构成,为丹霞山。古代为道教圣地。北宋熙宁元年(1068年)奉旨降敕额寿圣院。明代后为旅游胜地。有寿圣寺、白云洞、漱玉泉、三清观遗址和石道人、会仙岩等胜景。(4)在甘肃省康乐县南部与卓尼县交界处。主峰海拔 3909 米。山顶常年积雪,如白石耸入云霄,又似白骨裸露,故历史上曾称“露骨山”。有豹、狼、羚羊、猞猁、野猪等野生动物,并产秦艽、大黄、贝母、柴胡、防风等中药材。有葱郁的松林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直县

    隋开皇六年(586)改阳曲县置,属并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。十年(590)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,十六年(596)改名汾阳县。大业末复名阳直县,移治木井城(今太原市北阳曲镇)。唐武德七年

  • 菑川国

    即甾川国。西汉文帝十六年 (前164) 分临淄郡东部置,封齐悼王子贤为菑川王,都剧县 (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)。封域较大,北濒勃海,南至今临朐县。景帝三年 (前154) 因参加七国叛乱,贤被诛,徙济北

  • 茂名水

    即今广东高州、化州二市境之鉴江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6化州: 茂名水,“ 《元和郡县志》 云:在石龙县北二十步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化州: “又有陵水、罗水,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,与茂名水合,至吴川县为

  • 泥溪河

   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2嘉定府: 泥溪河在 “州东北五里。源出平羌县山谷中,每岁泛涨,水色甚浑,泥凝于岸,因曰泥溪。西南流,会于大江”。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。《资治通鉴

  • 珥陵镇

    亦作珥村、珥城。即今江苏丹阳市南二十五里珥陵镇。清乾隆二十六年 (1761) 移丹阳县主簿驻此。在江苏省丹阳市南部、丹金溧漕河两岸。面积83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珥陵,人口6800。传汉

  • 小盘龙山

    在今四川南部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南部县:小盘龙山“似阆之盘龙而小。其相近者曰龙灵山, 面嘉陵, 背西江, 山势如龙,因名”。

  • 寅山

    在今广东惠州市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归善县: 寅山 “在县东北十五里。多出茯苓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 160归善县: 寅山,“ 《南越志》 云: 欣乐县北有寅山,青松紫干,四衢皆竦,其下多茯苓焉”。

  • 吉洞坪

    即今湖南花垣县西南二十二里团结镇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永绥厅图:西南有吉洞坪。

  • 堵阳县

    ①一名赭阳县。西汉改阳城县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“在堵水之阳,故名。” 西晋属南阳国。东晋属南阳郡。南朝宋废。②南朝梁置,属魏兴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郧县西南。寻废。唐

  • 三面船

    即今辽宁法库县南三面船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法库直隶厅:“辽河……径厅南入新民。其津渡处有三面船市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