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石潭
亦作白石漈。即白石镇。在今广西灵川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灵川县南有白石潭巡检司。
亦作白石漈。即白石镇。在今广西灵川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灵川县南有白石潭巡检司。
即下蔡戍新城。南齐建,在今安徽凤台县南淮河东岸。《南齐书·垣崇祖传》:建元三年(481),“崇祖虑虏复寇淮北,启徙下蔡戍于淮东。其冬,虏果欲攻下蔡,既闻内徙,乃扬声平除故城。众疑虏当于故城立戍,崇祖曰
西汉置,不见于 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。但《汉志》 庐江郡下注曰: “金兰西北有东陵乡,淮水出。” 《水经·決水注》 载: 灌水 “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”。又 《水经· 禹贡山水泽地》曰: “东陵
又作巴里木。清雍正十年(1732)设驿站,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东南巴林镇。“巴里”为蒙古语“巴拉”的音变,意为“有虎的地方”。
唐置,属檀州。在今天津市宝坻县北十五里三岔口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檀州“有叉城”。即此。
古名南籍端水、苏赖河。又名 卜吉儿川、布隆古尔河。即今甘肃西部之疏勒河,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。源出祁连山脉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,西北流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部,又北流经玉门市西合昌马河,西北
即傅阳山。在今江西德安县境。一说在今波阳县境内。“昜” 古 “陽 (阳)” 字。古山名。昜,古“陽(阳)”字。傅,或作“敷”;作“博”,乃传写之误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豫章郡历陵县:“傅昜山、傅昜川在南,
①即武担山。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西北隅北较场。《寰宇记》 卷72华阳县: “武担山在府西北一百二十步。一名武都山。”②即古紫岩山。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4汉州: 武都山 “在绵竹县。即蜀
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六十二里皇后村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 鲁阳关水 “历雉衡山西南,径皇后城西。建武元年,世祖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,俊发兵三余百人宿卫皇后归京师。盖税舍所在,故城得其名矣”。
一作宜阳栅。在今河南遂平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元和十一年 (816),李愬讨吴元济,“袁滋至唐州……元济围其新兴栅,滋卑辞以请之,元济由是不复以滋为意”。即“宜阳栅”。
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改永兴军置,治所在永兴县(今湖北阳新县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、大冶、阳新、通山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为兴国路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升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