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头城

石头城

①简称石头。又名石首城、石城。俗称鬼脸城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上。本战国楚金陵城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),孙权“城石头”,从此改名石头城。六朝时,江流紧迫山麓,城负山面江,南临秦淮河口,当交通要冲,为建康军事重镇。《陈书·后主纪》:祯明二年(588),“大风至, 自西北激涛,水入石头城”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,于此置蒋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), 为扬州治所。九年,扬州移治江都县(今江苏扬州市),此城遂毁,但仍为防守据点。《新唐书·韩滉传》:唐建中四年(783)朱泚作乱,韩滉曾“筑石头五城, 自京口至玉山”。同书《李锜传》载:元和二年(807),“筑石头城,谋据江左”。北宋以后,长江主流向西北移徙,城西淤为平地,失去当年雄据之势,古城也荡然无存。今残存城垣为明初扩建应天府城时所修筑。因长年风化剥蚀,石屋凹凸不平,故俗称“鬼脸城”。

②即陌城。在今江苏吴江市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1吴县:石头山(城)“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(按,《清一统志》作“吴江县北”)。一名陌城是也。《吴地记》云: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,后悔之,与群臣临江作塘,创设祭奠,百姓缘为立庙”。


简称石城,又称石首城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。本战国楚金陵邑,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年)孙权重筑改名。因城基利用天然岩石凿成,故名石头。东晋义熙初又加固。长江主流紧迫山麓,城负山面江,南临秦淮河口,当水路交通要冲,形势险固,故有“石城虎踞”之称。三国吴、东晋、南朝建都建康(吴名建业,今南京市),倚此为守卫都城的军事重镇。隋平陈,于此置蒋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为扬州治所,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(今江苏扬州),此城遂废。建中、元和时又曾一度修筑。北宋以后,长江主流逐渐向西北徙移,城西一带悉淤为平陆,无复以前雄踞之势。城基遗迹为赭红色,内有大量河光石,一般高出地表0.3~0.7米,最高处为17米。宋以前西侧濒临长江,形势险要。六朝时为水师驻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青强 (彊) 岭

    亦名清强店。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五十里剑门镇之青树子。《宋史·王继恩传》: 淳化五年 (994),镇压李顺义军,继恩攻占研石砦,“逐北过青强岭,平剑州”。

  • 咸 (鹹) 水沽

    又名豆子。 在今天津市东南咸水沽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静海县: 咸水沽 “在天津卫东六十里, 即古豆子也。 《括地志》: 自勃海至平原,其间滨海煮盐之处,土人多谓之豆

  • 沐爱设治局

    1944年升沐爱镇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即今四川筠连县东南沐爱镇。“沐爱”为彝语姓氏“木乃”译音转写。1950年改为沐爱县。1951年撤销并入高县。1954年划归筠连县。1944年由高县析置,治今四川省筠

  • 泺水

    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趵突泉,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 (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)。《春秋》: 桓公十八年 (前694),“公会齐侯于泺”。南宋初,伪齐刘豫堰泺水东流为小清河上源,后人因通称泺水为小清河。(泺lu

  • 利州

    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智州。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益州置,治所在兴安县(隋改绵谷县,即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

  • 祝丘

    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禹王城。《春秋》: 桓公五年 (前707),“城祝丘”。即此。西汉置即丘县。古邑名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。《春秋》桓公五年(前707年):在祝丘筑城。即此。西汉

  • 褚庙冈

   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。《清 一统志·扬州府》: 褚庙冈 “在宝应县西百里。东西六里,南北一里。旧筑大堰于此,以蓄洩白水塘之水”。在今江苏省洪泽县东南。旧有大堰,南宋嘉定六年(1213年)曾议修复此堰以蓄泄

  • 白浮图城

   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八里旧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昌平州:五代唐昌平县“徙于白浮图城”,即此。明景泰初徙昌平县于今治。

  • 资山店

    即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七十里资山店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 卷73 《兵事》: 清同治三年 (1864) 十月,捻军 “由资山、平林店等处西犯襄阳”。

  • 裴氏堡

    在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永和十二年 (356),“燕将军慕舆长卿入轵关,攻秦幽州刺史强哲于裴氏堡”。胡三省注: “永嘉之乱,裴氏举宗据险筑堡以自守,后人因而置屯戍,故堡犹有裴氏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