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秣陵镇

秣陵镇

即今江苏江宁县南秣陵镇。秦、汉为秣陵县治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6: “秣陵镇在江宁县南五十里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 江宁府二》: 秣陵镇“元置巡司及税务。明置秣陵关,今仍为镇,有巡司”。


(1)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南部、秦淮河西岸。面积55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秣陵,人口 6000。 秦为秣陵县治,《三国志·吴书·张纮传》: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曰:“纮谓权(孙权)曰:秣陵,楚武王所置,名为金陵。地势冈阜连石头,访问故老,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,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,故掘断连冈,改名秣陵。”东汉末县废。北宋景德间设镇,明时置关,称秣陵关。1949年为秣陵镇。1957年晋陵、爱陵二乡并入,1958年改公社。1983年改乡,1989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蚕茧、淡水鱼等。矿产有铁、硬石膏。有采矿、建材、铸造、机械等企业。宁郎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。(2)在河南省项城市中南部。面积4.8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秣陵,人口1万。因南北朝时曾置秣陵县,故名。金置殄寇镇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为项城县治。1953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水寨镇后,此地称老城。1958年设老城公社,1982年析置秣陵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等。有皮革、棉制品、工艺品等厂。106国道经此。古迹有文庙、莲溪书院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乌槎

   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高陂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大埔县:“西南有乌槎巡检司,后迁高陂。”

  • 瓯越

    ①东瓯之别称。本越族一支,秦、汉时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一带。西汉惠帝时封其首领摇为东海王,都东瓯,故称瓯越。后世因以此为今浙江南部或温州市的别称。② 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 有西瓯,当居南越西部地。因

  • 七盘山

    ①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八十里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6邛州:七盘山“在临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邛州:七盘山“有石径自趾至巅,委曲七盘。其相近者曰马崖山,以崖石如马形也”。②在今四川巴中市西北一百二十里。《寰宇

  • 独立登滩

   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永登暗沙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独立登滩。1947年改名永登暗沙。

  • 蓝彩桥

    清置,属五常厅。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清江口镇

    一名清江嘴。在今湖北枝城市北清江入长江处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洛江

    亦作雒水。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秦蜀守李冰 “又导洛通山洛水,或出瀑口,经什邡,郫别江,会新都大渡”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 “洛水出洛县漳山,亦言出梓潼县柏山。…

  • 蓬矢州

    唐开元前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石棉或汉源、甘洛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

  • 东路中后旗

    即蒙古车臣汗部中后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中巴颜西。

  • 白云溪

    亦作白云径。在今江苏宜兴市西三十六里。自溧阳市流入,即荆溪上源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宜兴县: 白云径“在县西三十六里。《尔雅》:‘直波为径’。东经县西二十六里之洴浰渰,合于荆溪。《志》云:白云径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