缑氏镇
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 废县为镇,属偃师县。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。
在河南省偃师市中东部。面积80平方千米。人口6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缑氏,人口6920。传周灵王之妻缑氏生于此,故名。秦置缑氏县。后时废时置,宋废县为缑氏镇。1958年建缑氏公社,1961年改区,1962年复公社,1983年改乡,199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棉花等。有耐火材料、油漆化工、钢木家具等厂。偃府公路经此。陈河村为唐代高僧玄奘故里。名胜古迹有灰嘴遗址、唐恭陵、唐僧寺等。
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 废县为镇,属偃师县。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。
在河南省偃师市中东部。面积80平方千米。人口6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缑氏,人口6920。传周灵王之妻缑氏生于此,故名。秦置缑氏县。后时废时置,宋废县为缑氏镇。1958年建缑氏公社,1961年改区,1962年复公社,1983年改乡,199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棉花等。有耐火材料、油漆化工、钢木家具等厂。偃府公路经此。陈河村为唐代高僧玄奘故里。名胜古迹有灰嘴遗址、唐恭陵、唐僧寺等。
①一名龙山。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长沙府: 隐山 “山顶有龙湫,山下有池,世传龙神所居,故一名龙王山。唐开元中,有僧人,见茅庵老僧出,问难久之。明日,老僧火其庵遁去。留诗石壁云:
又名云岫山。在今广东新兴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新兴县:云宿山在“县东八十里。高百余仞,周百四十余里,瑶尝结巢于此。一名云岫山。成化初,按察副使毛吉追贼于此,遇害”。
①一作䢵。 西周国名。 在今湖北安陆市。《左传》: 桓公十一年 (前701),“郧人军于蒲骚”。《史记· 楚世家》 正义引 《括地志》 云:“安州安陆县城,本春秋时郧国城也。” 后为楚所
清雍正二年(1724)置,属宁夏府。治所即今宁夏平罗县。《平罗纪略》:“明代有虏警,设兵御寇,故曰平虏。”满清忌“虏”字,改“虏”为罗,故称平罗。民国初属甘肃宁夏道。1928年属宁夏省。1958年后属
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北,与南投县交界处之䓫莱主山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台东州:“北:岐来山。”
①清置,属祁县。在今山西祁县东南六十里北关村。②在今广东潮安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潮州府海阳县:北关镇在“府东南六十里海口,向设兵戍守”。在河南省民权县东北部。面积81平方千米。人口6.8万。镇
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岸支流库鲁河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22:库鲁河“出库噜窝集,合两源受北来一水,东南流七百余里,径万达山西麓,东南入混同江”。
1913年改依兰府置,后为吉林省依兰道治。治所在三姓城 (今黑龙江省依兰县)。清萨英额《吉林外记》: “三姓又名依兰哈拉。国语依兰,三;哈剌,姓也。” 1928年直属吉林省,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。在
唐吐蕃军镇。在今四川小金县东境。《旧唐书· 吐蕃传》: “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进攻逋租、偏松城。” 即此。
唐龙纪元年(889)置,属宪州。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五十八里界口村附近。北宋咸平五年(1002)废。古县名。唐末置,治今山西省静乐县东南。属宪州。北宋咸平五年(1002年)废入静乐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