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陵县
西汉武帝封长沙王子刘訢为侯国,后改为县,属长沙国。治所在今湖南茶陵县东七十里古城营。东汉属长沙郡。三国吴属湘东郡。隋废。唐圣历元年 (698) 复置,属衡州。移治今茶陵县。南宋绍兴九年 (1139) 升为茶陵军。元复改县。至元十九年 (1282) 升为州。明初又降为县,属长沙府。成化十八年 (1482) 复升为州,1913年改为茶陵县,属湖南湘江道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
在湖南省东部、湘江支流洣水流域,东邻江西省。属株洲市。面积 2507 平方千米。人口57万。辖9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置,治今八团乡古城营(俗称茶王城),属长沙国。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“因南临茶山,县以为名。”东汉属长沙郡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年)属湘东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省入湘潭县。唐迁县治于今县城。武德四年(621年)再置,属南云州。贞观九年(635年)废。圣历元年(698年)复置,属衡州。五代晋属楚潭州长沙府。北宋属衡州。南宋绍兴九年(1139年)升为茶陵军。后复为县。元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升为州,属湖广行省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朱元璋降州为县。明成化十八年(1482年)改县为州,属长沙府。1913年改为县。1914年属湘江道,1922年直属省。1927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,同年11月于茶陵县城建立茶陵县苏维埃政府,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称为“中国第一个苏维埃”。1949年属衡阳专区。1952年属湘潭专区。1959年与酃县合并,称茶陵县。1961年酃县复原建制。1968年属湘潭地区,1983年属株洲市。地处湘东山地南部。洣水、茶水、沔水、洮水、马伏江等河流流经境内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为主,甘薯、棉花、苎麻、花生、茶叶次之。大蒜、生姜、白芷久负盛名,有茶陵“三宝”之誉。林产多松、杉、南竹、油茶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钨,并有铅、锌、锡、萤石、石灰石等。有机械、建材、采矿、轻纺等业。省属湘东钨矿、湘东铁矿设境内。湘东铁路、106国道过境,茶永公路东通江西省。洣水常年通航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。纪念地有1927年中共茶陵县委会旧址福音堂、列宁学校旧址毗塘书院等。名胜古迹有铁犀亭、秦人古洞、赤松坛、皇雩仙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