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溪
在今贵州正安县西南之清溪河,为芙蓉江支流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61珍州: 虎溪 “在州东十七里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2播州宣慰司: 虎溪 “在真州长官司西南七十里。源出播州委家里,经旧珍州,下流合三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真安州: 虎溪在 “州西南七十里。源出遵义北委家岭,径旧珍州城,下流入于三江”。
在今贵州正安县西南之清溪河,为芙蓉江支流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61珍州: 虎溪 “在州东十七里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2播州宣慰司: 虎溪 “在真州长官司西南七十里。源出播州委家里,经旧珍州,下流合三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真安州: 虎溪在 “州西南七十里。源出遵义北委家岭,径旧珍州城,下流入于三江”。
在今湖北英山县北。明末曾为英山县治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英山县: “崇祯十二年徙于西北之章山,十六年又迁于北境之添楼乡。”
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北大河塔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麟州:大和堡“地名麻乜娘,元符二年进筑”。
即今湖南湘潭市东北易家湾。清乾隆《湘潭县志》 卷5: 易家湾市 “一名西港湾。京广要路。市多鱼”。
又称白鹿洞。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。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隐居读书于此。南唐升元年间(937—942)建“庐山国学”,宋初扩建为“白鹿书院”,与睢阳、石鼓、岳麓书院齐名。后遭兵火。南宋淳熙六
北宋置,属高唐县。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北三十里。
元、明、清时代均在西藏阿里境内。《清一统志 ·西藏》 阿里诸城: 拉达克城 “在喇萨西南三千七百五十余里。其所属有札石刚、丁木刚、喀式三城”。在克什米尔,今名列城。清道光二十六年 (1846) 英国侵
又名北顾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一里。与金、焦二山并称京口三山。山上有甘露寺,为三国吴甘露中建。《南史·梁宗室传上·萧正义传》:“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,高数十丈,三面临水,号曰北固。”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丹
亦作鈋铁胡兰山。今蒙古国前杭爱省翁金河源东巴颜乌兰山。为元初诸帝冬季驻地。《元史·太宗纪》:太宗十三年(1241),“至鈋铁胡兰山,奥都
1946年改晏江设治局置,属绥远省。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塔尔湖镇。1953年改设达拉特后旗。1958年撤销,并入五原县。旧县名。(1)1944年由晏江设治局升县。治塔尔湖(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塔尔
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权水“出章山,东南流经权城北, ……东南有那口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