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鄂尔多斯部

鄂尔多斯部

明、清蒙古诸部之一。明成化间(1465—1487),一些蒙古部落入居河套,达延汗置为右翼三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,称 “鄂尔多斯者,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” (传成吉思汗死后于其地建陵,立白屋八间)。即以蒙古语Ordos (汗之宫帐) 为名,明译阿尔秃斯或袄儿都司。正德四年 (1509),达延汗平定鄂尔多斯酋领叛乱之后,封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右翼三万户的济农 (亲王),驻镇其地。巴尔斯博罗特长子衮必里克袭封济农,领鄂尔多斯万户,乃尽封诸子于其境,形成多个小领主。其后济农势衰,受制于土默特部顺义王,明末又被察哈尔林丹汗役属。崇祯七年 (1634) 林丹汗败亡后,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及诸台吉率部归附后金,获准仍驻牧故地。清顺治六年 (1649) 分编鄂尔多斯部为六旗,曰左翼中旗 (又称郡王旗)、左翼前旗 (又称准格尔旗)、左翼后旗 (又称达拉特旗)、右翼中旗 (又称鄂托克旗)、右翼前旗 (又称乌审旗)、右翼后旗 (又称杭锦旗); 乾隆元年 (1736) 增置一旗,曰右翼前末旗 (又称扎萨克旗)。七旗并属伊克昭盟。1958年扎萨克旗与郡王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泰和街

    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振太乡驻地。原名草皮街。傣语名太和街。“太” 为棉花,“和” 为箐,意即箐边种过棉花。1916年设草辟县佐。1919年改名泰和县佐。

  • 水头镇堡

    即宋水头寨。在今山西交口县西北水头村。《清一统志·隰州》:水头镇堡“在州北九十里”。

  • 白马砦

    北宋置,属涪州。即今四川武隆县西北白马镇。大观四年(1110)废。

  • 庄浪河

    即逆水。在今甘肃中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庄浪卫“大通河”条下:“又庄浪河亦在卫南,下流合于大通河。”古称逆水、丽水。黄河上游支流。在甘肃省中部。源出甘、青两省边境的冷龙岭东麓,上游称金强河,东南流经甘

  • 虎头山关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海中大虎山岛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东莞县: “西南有虎头山关,洪武二十七年置。”

  • 五常县

    1913年改五常府置,属吉林省滨江道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。1928年直属吉林省。1949年划归松江省。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五常府改置,治五常堡(今黑龙江五常市五常镇)。19

  • 夹山

   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西南四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夹山“以两山相夹, 因名。中有禅刹”。《清一统志·遵化州一》:夹山“高数百仞,山东面悬崖为水门口峡, 州境诸水,汇流出此”。②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

  • 氐置水

    即今甘肃敦煌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党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龙勒县:“氐置水出南羌中,东北入泽,溉民田。”

  • 三嶷山

    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北三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河东郡桑泉县有“三嶷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46临晋县:三嶷山“三山鼎足,因名”。古山名。即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北大嶷山、小嶷山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其山“三山鼎足,因名

  • 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

    元末明玉珍改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置,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为散毛沿边宣抚司。元末明玉珍以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改置,治今湖北省来凤县。明永乐九年(1411年)改置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