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鞮水
又名西漳河、小漳水。即今山西沁县西之西河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 铜鞮水 “出铜鞮县西北石隥山,东流与专池水合,……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,……又东径襄垣县,入于漳”。
又名西漳河、小漳水。即今山西沁县西之西河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 铜鞮水 “出铜鞮县西北石隥山,东流与专池水合,……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,……又东径襄垣县,入于漳”。
在今广东海丰县红宫旁。清代称东仓埔,是海丰县旧体育场。1927年 12 月 1日在此举行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,建有红台和大门,遂命名红场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景董山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景东府“景东城”条下:“又别为小城,在卫城之西,据景东山之顶,周三十余丈,开东北门以望远,名玉笔城。”明洪武中筑,在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山上。
元分六番招讨司置,属土蕃等处宣慰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二十五里始阳镇。明洪武六年(1373)与六番招讨司合并为天全六番招讨司。元置,治碉门城(今四川天全县)。属雅州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与六番
在今山东阳信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阳信县 “桑落墅” 条下: 黄巾寨,“相传汉末黄巾屯聚处”。村名。在山东省阳信县东南部。属商店镇。人口753。明永乐年间,因村址系东汉末年黄巾寨兵营遗址
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南柴村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: 南柴堡 “在太平县 (今汾城镇) 南二十五里。明季筑。周三里八十七步。其北为北柴堡,明成化中筑,周四里一百四十步”。
在今广东江门市东北。清道光《新会县志》卷2:外海“在县东三十里。其水自北街口来合,诸水东通香山,北通顺德,南通厓门”。
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信阳府置,治所在信阳县 (今河南信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及信阳、罗山二县地。二十年 (1283) 徙治罗山县 (今罗山县)。三十年 (1293) 属汝宁府。元末废。
又作乃颜城、聂延城、纳延城。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东南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:“胜利、延州、乃延等城之珠, (至元)十三年命朵鲁不䚟等捞焉。”又作聂延城。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南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:
①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前、飞来峰下。唐元和末杭州刺史元建,初在泉池中央。白居易《冷泉亭记》:“亭在山下,水中央,寺西南隅。高不倍寻,广不累丈,而撮奇得要,地搜胜概,物无遁形。”后为山
即今浙江杭州市西留下镇。明田汝成 《西湖游览志》 卷10: “宋高宗初至杭时,以其地丰厚,欲都之; 后得凤凰山,乃云 ‘西溪且留下’,后人遂以为名。”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部。面积33平方千米。人口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