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长白山

长白山

①古名不咸山、太白山、徒太山、从太山、白山、太皇山。广义指今辽、吉、黑三省东部和中朝东北部山地的总称,东北——西南走向,包括完达山、穆棱窝集岭、老爷岭、张广才岭、吉林哈达岭、老岭等;狭义指今吉林东南部安图、抚松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三县间,并与朝鲜相邻之长白山。主峰白头山,海拔2700米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上京路:“其山有长白。”大定十二年(1172)封山神为王,《金史·礼志八》:“有司言:‘长白山在兴王之地,礼合尊崇、议封爵、建庙宇。’十二月,礼部、太常、学士院奏奉敕旨封兴国应灵王,即其山北地建庙宇。”明昌四年(1193)复册为开天弘皇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辽东都司:长白山“在三万卫东北千余里,横亘千里。其颠有潭,周八十里,渊深莫测,南流为鸭绿江,北流为混同江”。今长白山为吉林著名的旅游风景、自然保护区。

②即今山东邹平县西南会仙山。以山中云气长白,故名。隋大业七年(611)王薄起义,以此为根据地。《隋书·周法尚传》:“齐郡人王薄、孟让等举兵为盗,众十余万,保长白山。”


(1)古山名。又称白山、不咸山、太白山、从太山、徒太山。在今吉林省东部。金赵秉文有《长白山行》诗。参见“不咸山”,详“白山”。(2)今山名。(1)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东部和中、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。包括多列东北—西南走向的平行褶皱断层山脉和盆地、谷地,主要有东列的完达山、老爷岭和长白山主脉,中列的张广才岭及其东支威虎岭、龙岗山和西支老爷岭、吉林哈达岭,西列的大青山和大黑山等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会宁府会宁县(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白城)“有长白山”;《大明一统志》:“长白山,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。横亘千里,高二百里。其巅有潭,周八十里,南流为鸭绿江,北流为混同江,东流为阿也苦河。”即此。长约 1300 余千米,宽约400千米。略呈纺锤形。主要高峰大部海拔 1000 米以上。山体由花岗岩、玄武岩、片麻岩构成,多火山遗迹。松花江、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。中国重要林区,以产红松著称,美人松为特有树种。有东北虎、人参等珍贵动植物。辟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,保存有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。被列入国际“人与生物圈”保护区网。(2)在山东省邹平县南,延伸章丘、淄博等市境内。东西走向。海拔826米。因山中云气长白得名。古称长在山,又称肖然山。山区物产丰富,矿产有铜。盛产干鲜果品、中草药、椿芽,生产建筑用石料。隋大业七年(611年)王薄起义,即以此为根据地。名胜古迹有隋末王薄农民起义故址——雕窝峪、黉堂岭、醴泉寺、唐碑、宋代范仲淹读书洞、明代唐李庵等。(3)岛屿名。舟山群岛属岛。在浙江省舟山市西北,南隔大猫洋和舟山岛相望。据传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汤和将军经此,见岛山形狭长,荒秃无木,取名长白山。岛以山名。面积9.5平方千米。北部丘陵起伏,多松树;南部多平地。以农业为主,兼营渔、盐业。通船舶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社镇

    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东二十二里东社乡。旧属南通县。民国《南通县图志》卷1有东社。为海滨三余镇入县孔道。(1)在山西省原平市东南部。面积200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王东社,人口 178

  • 瓮 (甕) 城关

    明洪武二十二年 (1389) 建,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南二十五里瓮城桥。《清一统志 ·贵阳府》 引 《黔记》: “自马桑冲而西十五里,即瓮城哨。”

  • 赤牛山

    在今四川梁平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9梁山军:赤牛山“距军西二十里。山赤而牛形,故名”。附近有一石龛,“琢石为大悲像,四十二手皆有所执”。南宋淳祐二年(1242)于山上建赤牛城(牛头城)。

  • 金家桥

    即今安徽肥西县西北金桥乡。旧属合肥县。清光绪 《皇朝中外一统舆图》: 合肥县西南有金家桥。

  • 石家庄市

    1947年解放后改石门市置,治石家庄(今河北石家庄市)。简称石。在河北省西部偏南,西邻山西省。省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.58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455.8平方千米)。人口910.5万(市辖区211万)。辖

  • 马虺溪

    常山港支流。即今浙江开化县东南马虺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开化县:马虺溪“在县东。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,下合大驶、小驶二涧,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,注于金溪”。

  • 洪凝庄

    初名洪宁。清属莒州。即今山东五莲县治洪凝镇。滨洪凝河。后以避道光帝旻宁讳,改为洪凝。

  • 韦洞营

    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昭平县:韦洞营“万历七年, 筑城置戍”。

  • 鱼浮关

    亦名鱼涪关、鱼凫关。明置,在今四川叙永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叙永厅》: 鱼浮关 “在厅东三里。明洪武四年建”。清康熙时废,后又重建。光绪 《叙永永宁厅县合志》 卷2: 鱼凫关在“东七里。……又一在治东三里

  • 文津阁

    清乾隆时建,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内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一》:文津阁在“山庄千尺雪之后, 卜高明爽垲,用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式,建为高阁,收藏四库全书,高宗纯皇帝御题曰文津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