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城郡
北魏孝昌二年(526)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阳城县(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县地。东魏天平初属洛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(1)北魏孝昌二年(526年)置,治阳城县(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。隋开皇初废。(2)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沁州置,治沁源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源县及安泽县北部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为沁州。
北魏孝昌二年(526)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阳城县(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县地。东魏天平初属洛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(1)北魏孝昌二年(526年)置,治阳城县(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。隋开皇初废。(2)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沁州置,治沁源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源县及安泽县北部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为沁州。
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)建,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芝川镇南门外。《三辅黄图》卷3:“扶荔宫,在上林苑中。汉武帝元鼎六年,破南越,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。”
即今河南淮滨县北十八里栏杆镇。旧属息县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7: 咸丰七年 (1857)四月,“自古陈仓 (案: 应为固城仓) 至栏杆集数十里,贼踪略尽”。
①元置,属管番民总管。治所即今贵州龙里县。明洪武五年(1372)改为龙里长官司,属贵州宣慰司。二十三年(1390)改置龙里卫。②元置,属管番民总管。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西南隆里乡。明属思州宣慰司,后改属
当在今蒙古国西南西戈壁省境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附李陵传:天汉二年(前99),贰师将率大军伐匈奴,武帝召陵,陵“愿得自当一队,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,毋令专乡贰师军”。
即今广西宾阳县南之沙河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: 岭方县有宾水。《清一统志·思恩府》: 宾水“在 (宾) 州南三十里。源出州南上清里,北流经州东入思览江”。
北宋置,属桐城县。即今安徽桐城县东二十里孔城镇。在安徽省桐城市东部。面积87.8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孔城,人口6280。传三国吴将吕蒙筑城于此,又当东北诸山水汇聚南下的水运孔道,故名。
明正德七年 (1512年) 初置,属金州。在今陕西紫阳县东二里。同年十一月升为紫阳县。
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定州: “陵山在州西六十里。上多古帝王陵冢,因名。其相峙者曰庐山、飞山。”②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满城县: 陵山 “山不甚高,相传古帝王
即辽兴宗重熙后上京、南京、东京、中京、西京道的合称。辽会同元年(938年)置上京道,升幽州为南京道,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;统和二十五年(1007年)置中京道;重熙十三年(1044年)置西京道,合称“五京
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望江县: 漳湖 “其上流为武昌湖,在县东北三十里。受茗山、凤溪诸溪涧及县北群川之水,汇而为湖,广十里,袤三十里”。②在今河南罗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罗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