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隐山

隐山

①一名龙山。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长沙府: 隐山 “山顶有龙湫,山下有池,世传龙神所居,故一名龙王山。唐开元中,有僧人,见茅庵老僧出,问难久之。明日,老僧火其庵遁去。留诗石壁云: ‘三间茅屋从来住,一道神光万境闲。莫把是非来辨我,浮生穿凿不相干’。故名隐山”。

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62临桂县: “隐山在州之西郊,先是榛莽翳荟,古莫知者。唐宝历初,李渤出镇,遂寻其源,见石门半开,有水渊澈,乃夷薙芜秽,疏通岩穴,石林磴道,若天造灵府,不可根本,因号隐山。” 南宋范成大 《桂海虞衡志》: “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。一曰朝阳,二曰夕阳,三曰南华,四曰北牖,五曰嘉莲,六曰白雀。” 幽深奇丽,石乳万状。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。


(1)又称龙山、龙王山。在湖南省湘潭市西南。海拔437米。宋朝胡文定墓葬于山麓,相传唐开元中有洞山和尚与师访道到此,遇一高僧,遂互为礼拜,相约烧屋入山,隐居于此,故名。山有一寺(龙王寺),二祠(濂溪、三贤),四池(莲花、化龙、洗笔、雷公),八桥(隐水、流叶、通箭、狮龙、栗林、神仙、龙王、珂里)。龙王寺规模较大,正殿牌楼刻“天下隐山”四字,相传系明正德皇帝手书。现寺庙均毁。濂溪祠遗址前尚存垂丝柏、银杏各一株,据传系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亲手所植,树高十余丈,腰围一丈有五,仍挺拔参天,苍翠欲滴。矿产有煤、锰等。(2)旧称盘龙岗、蟠龙岗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隐山在州之西郊。先是榛莽翳荟,古莫知者。……因号隐山。”山上多岩洞,洞洞勾连,水水相通。著名的有朝阳、嘉莲、白雀、北牗、夕阳、南华、招隐等洞,并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,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《隐山游记》。北牗洞内唐代吴道子观音童子像(清人摹刻)和历代名人题刻,东麓华盖庵内五代贯休“十六尊者”线刻像(清乾隆时重摹),堪称艺术精品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扎什伦布寺

    一名仍仲宁翁结巴寺。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。明正统十二年(1447)由喇嘛教格鲁派(黄教)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根敦珠巴主持兴建。班禅四世以后为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。“扎什伦布寺”,藏

  • 卢家屯

    即今辽宁盖州市西南卢屯镇。民国《盖平县志》卷1:卢家屯村在城西南四十里。南满铁路有卢家屯站。

  • 武平陵

    东晋明帝司马绍陵墓。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。《元和志》 卷25上元县: 明帝绍武平陵 “在县北六里鸡笼山”。

  • 林头墟

    ①在今广东顺德市北林头村。清咸丰 《顺德县志》 卷5: 津渡有 “林头”。②亦作槛头墟。即今广东电白县北林头镇。清道光 《电白县志》 卷8: 槛头墟 “在县 (治今电城镇)西七十里”。

  • 九度溪

    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九度溪“在卫北。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,流入卫境,至都亭山下,又东入清江。居民多引水灌溉”。

  • 马安墟

    即今广东惠阳市(淡水镇)北马安镇。清宣统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归善县有马安墟塘。

  • 石幢桥镇

   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石幢村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无锡县图:西北有石幢桥(镇)。

  • 登善沽

    即今天津市东南塘沽区海河南岸邓善沽乡。天津七十二沽之一。清乾隆 《天津县志》 卷4:葛沽巡检辖有邓善沽村。

  • 天泽山

    在今陕西安塞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塞县:天泽山“在县(今沿河湾镇)东五里。上有天泽泉”。

  • 涿鹿中卫

    明永乐十一年 (1413) 置,直隶后军都督府。治所即今河北涿州市。后废。明永乐中置,治今河北省涿州市。属后军都督府。清顺治九年(1652年)省入涿鹿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