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静山
又名五华山、五峰山。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南十五里。以山腰建有隐静寺得名。传为南朝梁杯渡禅师栖隐地。唐李白有 《送道隐禅师还隐静寺》 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6繁昌县有隐静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太平州: 隐静山 “乃杯渡建道场之所,为普惠寺。山有五峰: 碧霄峰泉出其下,中有金鱼鬣。桂月峰乃杯渡经行之地,有桂树,每月夜宴,坐其下,坐石今在。鸣磬峰当杯渡时,每至秋夕,自然有磬声。宿猿岩多栖猿狖。喷云泉在寺北,通海洞在寺东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安徽省繁昌县东南。五峰环峙,石泉甚胜(见《大清一统志》)。
又名五华山、五峰山。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南十五里。以山腰建有隐静寺得名。传为南朝梁杯渡禅师栖隐地。唐李白有 《送道隐禅师还隐静寺》 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6繁昌县有隐静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太平州: 隐静山 “乃杯渡建道场之所,为普惠寺。山有五峰: 碧霄峰泉出其下,中有金鱼鬣。桂月峰乃杯渡经行之地,有桂树,每月夜宴,坐其下,坐石今在。鸣磬峰当杯渡时,每至秋夕,自然有磬声。宿猿岩多栖猿狖。喷云泉在寺北,通海洞在寺东”。
古山名。在今安徽省繁昌县东南。五峰环峙,石泉甚胜(见《大清一统志》)。
明永乐三年 (1405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吉林抚松县西南至临江市一带。后废。
唐开元二年 (714) 分银城县置,属胜州。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4: 新秦县 “取汉旧名也。” 后为麟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 为新秦郡治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麟州治。五代
即今四川万源市南一百四十里固军乡。清时有经制外委驻此。
一名代龙渠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。西晋泰始七年(271)在五龙渠故迹之西开凿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 称:“代龙渠即九龙渠也。”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。三国魏修千金堨,开沟渠五,谓之五龙渠。至西晋,大
即今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冈底斯山“即大雪山地,阿哩地方之东北,周一百四十余里,峰峦陡绝,积雪如悬崖,山顶百泉聚流,至麓即伏,实诸山之祖脉,梵书所谓阿耨达山也”。阿耨达为清凉无热
驿站名。元置,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。
①在今河南光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光山县:千工堰“在县城西。绕城而东,凡数十里,为众水所汇。嘉靖五年邑令王室筑石障水,负郭数千亩皆资以溉。自是修筑不一。万历十二年,复增修之。寻废”。②在今湖北黄陂
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北神前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三十一年 (1766) 巡司移驻鹰潭镇 (今鹰潭市)。
在今江西分宜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分宜县:汊江水“在县南五十里。其源左出仰岭,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,旋绕而南,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,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,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”。
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“四面陡立, 冈陇重复。初县治在从化镇,正统十四年苗叛县毁。景泰间招抚复业,依此以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