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雁门山

雁门山

①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。《山海经·北次三经》: 碣石之山 “又北,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, 无草木”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雁门山 “雁出其门, 在高柳北, 高柳在代中, 其山重峦叠��, 霞举云高,连山隐隐,东出辽塞”。

②一名句注山。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北陵西隃雁门是也。” 郭璞注: “即雁门山也。” 唐于山上置雁门关。

③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7引 《旧志》 谓雁门山 “山势连绵,类北地雁门,故以为名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建康府: 雁门山 “或云有雁门僧居此,故名”。李白 《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》 诗: “绿水向雁门。” 即此。

④在今四川梓潼县南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6隆庆府: 雁门山 “在梓潼县南三十余里,连至兜岗山。东西起两岭,雁从中过,故曰雁门”。


古山名。又名雁门塞。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。相传因其双峰陡绝,雁度其间,故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北陵西逾雁门。”郭璞注:“即雁门山。”又句注山与此山冈陇相接,故亦有雁门山之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张茅镇

    即今河南陕县东三十四里张茅乡。清设递运所于此。

  • 天门关

    ①唐置,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太原府阳曲县有天门关。《宋史·高继宣传》:元昊“俄寇麟府,继宣帅兵营陵井,抵天门关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》引《府志》:“天门、陵川,一道相连,互为

  • 钟 (鐘) 石山

    在今福建泰宁县北。明嘉靖 《邵武府志》 卷2山川: 钟石山 “形如覆钟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泰宁县: “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。形如覆钟。周围壁立,其上坦平,下临清溪,高可百尺,缘崖为径。”

  • 已尼陂

    一作于已尼大水。即秦、汉北海,今贝加尔湖。《魏书·高车传》:“后世祖征蠕蠕,破之而还,至漠南, 闻高车东部在已尼陂, 人畜甚众,去官军千余里。……乃遣(安)原等并发新附高车合万骑,至于已尼陂,高车诸部

  • 昌州长官司

    明永乐二年 (1404) 改昌州置,属建昌卫。治所在今四川德昌县西南。清属宁远府。后废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置昌州,治今四川省德昌县西南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改置为长官司,移治今德昌县西北。

  • 仲夏堰

    唐大和六年(832)刺史于孝友筑,在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里。溉田数千顷。后废。在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西南鄞江镇它山堰北。唐明州刺史于季友开,溉田数千顷。唐太和七年(833年)筑它山堰,仲夏堰废。

  • 五竹山

    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渭源县:“又西南有五竹山,清源河出焉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60渭源县“七峰山”条内:“五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。山多细竹,峰峦奇秀。有岩曰秀峰岩,山下有谷曰银沟谷。

  • 巫子城

    即今四川巫山县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巫山县:“巫县隋加‘山’字, 以巫山硖为名。旧治巫子城。”

  • 普藤

    即勐岭。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二十四里普文镇。《经世大典 · 招捕录》: 大德五年 (1301),“车里白衣、八里日等杀掠普腾、江尾二甸”。清置普藤土千总。

  • 胡僧山

    在今辽宁葫芦岛市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锦州: “有大胡僧山、小胡僧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