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韩山

韩山

①在今江苏沭阳县东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22沭阳县: 韩山 “按 《州旧记》,韩信为楚王,讲武之所也”。

②在今江西波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饶州府鄱阳县: 韩山 “明宣德中,建淮藩于郡城,此为窀穸之所”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 韩山 “在鄱阳县北六十里。上有韩信祠,因名。明淮王葬此,改名安山”。

③又作东山。在今广东潮州市东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0潮州: 韩山 “与州山相对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0潮州府: 韩山 “在府治东。唐韩愈曾登览,植木其上,邦人因呼为韩木。科第多寡,则以其花木之繁卜焉,有无亦如之”。


在广东省潮州市城东,濒临韩江。海拔121米。旧名东山、双旌山。顶有三峰形似笔架,又名笔架山。宋代为纪念韩愈,于山麓建韩文公祠(韩祠),故山、水因称韩山、韩江。江岸有窑灶密集排列,有“百窑村”之称,为中国古瓷器生产基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羡溪

    在今安徽含山县南,古濡须坞东三十里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朱桓传》: 黄武元年 (222),“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,仁欲以兵袭取州上,伪先扬声,欲东攻羡溪”。即此。古水名。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,西去

  • 乡城

    即今四川乡城县。清置乡城土百户。“乡城”,藏语意为“手上的珠子”或“串珠”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改流,置定乡县。

  • 五虎岩

    在今江西定南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定南县:五虎岩“在县城(今老城镇)东南,接和平县界。《志》云,县城南隔河不一里,以山顶分水为界,即和平县境,为江、广分界处”。

  • 板石山

    在今湖北浠水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7蕲州: 巴河 “源出板石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蕲水县:板石山 “在县北,巴水出于此”。

  • 会通河

    ①即今山东运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 载:至元二十六年(1289)从寿张县尹韩仲晖言,开河以通运道。南起今山东梁山县安山西南,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,至临清县通御河(今卫河),全长二百五十余里,赐名会通。从此

  • 海津镇

    本名直沽,元延祐三年 (1316) 改名海津镇。在今天津市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汉口附近。至正九年 (1349) 设镇抚司。明永乐初于此置天津卫和天津左、右卫,自此遂称天津。《清一统志·天津府二》“海津镇”

  • 中山县

    ①五代梁开平三年(909)改唐县置,治所在今河北唐县西南。五代唐同光初复改唐县。②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,改香山县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中山市。1983年改设中山市。(1)古县名。五代梁开平三年(

  • 埔尾堡

    即今福建云霄县南莆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浦县: 埔尾堡 “在县南,去云霄九里。初为土堡,后稍缘以山石。正德二年,山寇环攻,不能陷。嘉靖三十六年,倭寇力攻旬余,竟败去。因更增拓,砌以砖石”。明置,在

  • 东蠡河

    在今江苏宜兴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常州府一》 “西蠡河”条:“又有东蠡河,在荆溪县东十五里。北接余皮渰,东南入于太湖,宋咸平中浚。”

  • 红卜苴

    在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南红格乡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置红卜苴土百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