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颍川郡

颍川郡

①秦始皇十七年 (前230) 置,治所在阳翟县 (今河南禹州市)。西汉高帝五年 (前202) 改为韩国。六年 (前201) 复为颍川郡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、宝丰以东,尉氏、郾城以西,新密以南,叶县、舞阳以北地。三国魏黄初二年 (221) 徙治许昌县 (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)。西晋以后辖境缩小。北魏徙治长社县 (今河南长葛市东北)。东魏天平初为颍州治。武定七年 (549) 徙治颍阴县 (北齐天保初改长社县,今许昌市),为郑州治。北周为许州治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颍川郡。唐初改为许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复为颍川郡。乾元元年 (758) 又改为许州。东汉中平初黄巾军在此起义。

②东晋侨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邵陵县 (今安徽巢湖市东南)。南朝宋属南豫州。南齐复属豫州。后废。

③南朝宋景平元年 (423) 侨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邵陵县 (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)。北魏太和六年 (482) 移治奇頟城 (今河南郾城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、临颍二县地。因在郑州颍川郡南,又称南颍川郡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“汝水又东南径奇頟城西北,今南颍川郡治。” 即此。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改为临颍郡。

④南朝梁侨置,属颍州。治所在许昌县 (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⑤南朝梁置,治所在黄城戍 (今安徽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颍上县地。东魏武定六年 (548) 改为下蔡郡。

⑥北齐改淮阳郡置,属谯州。治所在今安徽凤台县境。隋开皇初废。


(1)战国秦王政十七年(前230年)置,治阳翟县(今河南禹州市)。以颍水得名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登封、宝丰以东,尉氏、郾城以西,新密以南,叶县、舞阳以北地。其后治所屡有迁移,辖境渐小。东魏武定时移治颍阴县(北齐改长社县,隋改颍川县,唐又改长社县,今许昌市)。北齐改为临颍郡。隋初废。大业及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。西汉置有工官。东汉中平初波才的黄巾军于此起义。(2)南朝宋侨置,治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,属南豫州。南朝齐属豫州。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崛?寺

    唐建,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呼延村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》: 崛��寺“在府城西北四十里。唐贞元中建,有李克用父子题名刻石”。后改名多福寺。宋末毁于兵火。明洪武间重建。现存

  • 榆林河

    即今山西临县东北榆林沟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》: 榆林河 “在临县北五里。源出黄云山下,西流入湫河”。

  • 平夏城

    北宋绍圣四年(1097)筑,属镇戎军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黄铎堡古城址。《宋史·章楶传》:绍圣四年(1097),“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,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,好水河之阴。二旬有二日成,赐名平夏城、灵平砦”。

  • 小仓山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门内,为清凉山之支阜。《金陵胜迹志》卷2“小仓山”条引《待征录》:“南唐时建仓其上,故名。”清袁枚筑随园于此。

  • 消瘴堡

   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、大渡河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: 消瘴堡 “在司南,与避瘴山相近。《志》 云: 司南抵大渡河,旧有文武、消瘴、香树、黑石、流沙等堡,为戍守处”。

  • 郎婆露斯

    即今印度之尼科巴群岛。《新唐书·室利佛逝传》: “室利佛逝……西曰郎婆露斯。”

  •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

    元代对今西藏译名。乌思即前藏,藏即后藏,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部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》载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。

  • 黄河涯

    即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二十三里黄河涯镇。旧为黄河所经,故名。津浦铁路经此。

  • 松坎关

    在今贵州石阡县南。《清一统志 ·石阡府》: 松坎关 “在府城南”。

  • 巨鹿镇

    即今河北衡水市西南三十四里巨鹿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4衡水县图:西南有巨鹿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