鲖城镇
唐初废鲖阳县,称为鲖城。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。1948年置镇。
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。面积47.4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,人口6100。以在鲖水之阳得名。西汉末置鲖阳县,唐初废,1948年设鲖城镇,1958年改公社,1979年置镇。1992年三桥、李王楼二乡并入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甘薯、芝麻、棉花、油菜籽等。有皮革、农副产品加工等厂。102省道经此。
唐初废鲖阳县,称为鲖城。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。1948年置镇。
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。面积47.4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,人口6100。以在鲖水之阳得名。西汉末置鲖阳县,唐初废,1948年设鲖城镇,1958年改公社,1979年置镇。1992年三桥、李王楼二乡并入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甘薯、芝麻、棉花、油菜籽等。有皮革、农副产品加工等厂。102省道经此。
即汉武城县故城。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十七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东石桥水 “南出马岭山,北流径武平城东。按 《地理志》: 左冯翊有武城县,王莽之桓城也”。
东汉中平二年(185)分故鄣县置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天目乡(今浙江安吉县西南孝丰镇)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刘昭注引《吴兴记》:“光和末,张角乱,此乡守险助国,汉嘉之,故立县。”三国吴宝鼎元年(266)分
明洪武五年 (1372) 降高州置,属叙州府。治所在怀远寨 (今四川高县北)。正德十三年(1518) 复升为高州,迁治中坝 (今高县)。清顺治初改为高县。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在四
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,属南龙州。治所在今云南易门县境。贞观十一年 (637) 属钩州。天宝后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七年(624年)置,治今云南省易门县境。属姚州。南诏时废。
清置,属寿阳县。即今山西寿阳县西北二十里宗艾镇。在山西省寿阳县北部。面积67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宗艾,人口 2950。清代为宗艾都治所,故名。1949年属寿阳县七区。1953年设宗艾乡
明置,属珙县。在今四川珙县南底洞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珙县 “罗星渡堡” 条下: “底东堡在县南三十里。亦洪武中置。有官军戍守。”
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德路。清同治二年(1863年)奠基,光绪十四年(1888年)落成,历时25年。占地面积 2700 多平方米。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。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礼日,故名圣心
金文作 “”。 西周畿内国。 姬姓。 在今陕西户县西。《尚书· 周官》: “成王既伐东夷,肃慎来贺, 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。” 《敔簋》、 《辅师簋》
在今甘肃镇原县东。《新唐书·刘昌传》:贞元七年 (791),泾原节度使刘昌 “又西筑保定,捍青石岭,凡七城二堡,旬日就”。即此。
明置,在今辽宁沈阳市南六十里十里河镇。为沈、辽间交通要冲。《清太祖实录》: 天命六年(1621) 三月,从沈阳攻辽阳,“前进至虎皮驿,军民俱已弃城遁,遂驻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