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庆寺石窟
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。原有白鹿寺,武周圣历元年 (698) 改名鸿庆寺。石窟始凿于北魏,唐代续凿。现存六窟,五、六两窟没入土中。其中四窟半埋土中。第一窟平面近方形,有中心塔柱,柱上雕刻多已剥蚀。后壁浮雕降魔变图,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。雕刻精致,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。第二窟为正方形,圆顶。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。第三窟为正方形,前部坍塌,后壁尚存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,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。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,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,多已残损。
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。原有白鹿寺,武周圣历元年 (698) 改名鸿庆寺。石窟始凿于北魏,唐代续凿。现存六窟,五、六两窟没入土中。其中四窟半埋土中。第一窟平面近方形,有中心塔柱,柱上雕刻多已剥蚀。后壁浮雕降魔变图,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。雕刻精致,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。第二窟为正方形,圆顶。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。第三窟为正方形,前部坍塌,后壁尚存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,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。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,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,多已残损。
元置,治所即今甘肃舟曲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0岷州卫:西固城军民千户所“在卫南四百里。元置汉番军民土千户所, 明初改今名”。
即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。东汉曾为谷熟县治。
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 (一说在高密市境)。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 曹参 “从韩信击龙且于上假密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
①北齐置,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。《北齐书·斛律金传》:北齐天保十年(559),斛律光“遂取文侯镇,立戍置栅而还”。②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永定三年(北齐天保十年,559),“齐斛律光
三国魏明帝筑,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隅。西晋时被废黜之皇帝、皇后、皇太子曾安置于此。十六国时洛阳城荒残,金墉城遂成为戍守攻战要地。《宋书· 武帝纪》: 东晋义熙十二年(416),刘裕北伐,“众
即辛头河。今巴基斯坦境内之印度河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2: “健驮逻国,东西千余里,南北八百余里。东临信度河。”
明置,属迁安县。为长城关口之一。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。地处燕山山脉青龙河支流冷口沙河谷道, 为控御要隘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冷口关在“县北七十里。明初,三卫贡道由冷口入。有关城……《志》云:东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升邵武军置,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。治所在邵武县(今福建邵武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、光泽、泰宁、建宁等市县地。至正二十七年(1367)朱元璋改为邵武府。元至元十六年(1281
在今湖北恩施市东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 倚子山 “峰峦环峙。宋开庆初,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,以据险要。今亦名州基山”。
南朝梁改南白水郡置,为北益州(后改沙州)治。治所在白水县(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)。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青川县东北及广元市西北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南朝梁以白水郡设置,治白水县(今四川青川县东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