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一齐下喇哈番

一齐下喇哈番

即“伊齐辖喇哈番”。


官名,这是满语的音译,也译作“一齐虾喇哈番”和“伊齐辖喇哈番”,汉名为“郎中”。战国时秦、赵都置此官,为近侍之臣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·建信君贵于赵》:“(魏牟)曰:王有此尺帛,何不令前郎中为冠?王曰:郎中不知为冠。”秦朝置郎中,属郎中令,汉因之。郎中有车、户、骑三将,秩比千石,郎中比三百石,内充侍卫,外从作战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东汉郎中属光禄勋,五官中郎将、左右中郎将所属皆有此官,掌持戟值班。宿卫殿门,出充车骑。王国郎中令的属官中也有郎中,掌宿卫王宫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光禄勋》。到唐、宋,六部各置四司,每司置郎中一人,总理司务,员外郎为之副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一》。其后,历代多沿置,到清朝末年始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司官

    官名。隋炀帝始置,为宫廷女官,二十四司之一。员二人,从六品。属尚宫局,掌宣传启奏。唐朝改正六品。宋、金、明悉如唐制。明永乐(1403—1424) 后归其职于宦官。① 明清中央各部院等衙门属官之通称。主

  • 宝林

    官名。隋、唐内官。隋炀帝置二十四员,正五品。唐朝置二十七员,正六品,位才人下、御女上。内命妇名。汉代有保林,隋炀帝时改称宝林,属于女御的一种,为皇帝之妾,员额二十四人,秩正五品。唐制宝林二十七人,秩正

  • 官制用语,指掌管某事、主持某职。《国语·晋语七》:“使掌公族大夫。”注:“掌,主也。”《明史·高拱传》:“拜太常卿,掌国子监祭酒事……帝召拱,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。”

  • 官名。巡抚的简称。明朝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:“所过遇抚、按,必先顾答拜之。”按,指巡按。参看“巡抚”条。

  • 华林署丞

    官名。即华林丞。

  • 人祠

    褒奖功臣的方式之一。《明史记·事本末》卷七二记明崇祯三年(公元1635年)“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”。清代有昭忠祠、贤良祠,同治时郡王僧格林沁卒,祀昭忠祠;光绪时大学士李鸿章卒,入贤良祠。

  • 营造案

    官署名。北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工部置,掌营缮、制作之事。由工部郎官参领。

  • 半印

    指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。汉朝官制,丞相、列侯、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印,而掌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却用长方形的印,为正方形印之半,故称半印。其后各朝多沿用,称为“半印”。见清朝冯云鹏《金石索五》。

  • 后宫校事女史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,掌铨选人士,四品。

  • 史佐

    指著作佐郎。南朝宋齐以来,置著作佐郎,参与修史,故又称史佐。《陈书·姚察传》:“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,复引为史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