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省

三省

官署合称。即尚书省、中书省、门下省。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并存,自三国魏始,尚书已成朝官,为政务机构; 中书也逐渐分局问政,却未转为朝官; 门下亦渐染指政事,仍以宫职尤多,国事运转须经三省而实现。南北朝后期,三省分职逐渐明朗。至隋,中书、门下由官职转为朝官,尚书执行、中书出令、门下封驳。唐初,二省形成鼎足之势,三省长官尚书令 (后为仆射)、中书令、侍中入政事堂共议国政,执行宰相职能; 高宗至玄宗前后,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章事取代,三省并重遭破坏,时而中书为重,时而门下为重,三省分权也发生变化,中书出令为翰林学士院分割,门下封驳分散到尚书、中书,尚书执行权转移,专司一职,分管部务。五代时,枢密使发展为武宰相,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。北宋初,政归中书门下、枢密院及三司,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,三省类以它官主判,三省长官以下各官用于寓禄秩、叙位著; 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,废中书门下及三司,重建三省,与枢密院共掌大政,以尚书省长官左、右仆射为宰相,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,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; 门下省审命令、驳正违失,中书省掌进拟庶务、宣奉命令,尚书省掌施行制命; 哲宗元祐 (1086—1094) 间,令三省同取旨;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,并中书、门下二省为一,仍与尚书省统称三省。


三省指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为宰相职务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一》:“初,唐因隋制,以三省之长中书令、侍中(门下)、尚书令共议国政,此宰相职也。”隋唐两代,三省因为最高政务机构,一般为中书决策,门下审议,尚书执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执法

    官名。①春秋战国执行法令之官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 齐威王置酒后宫,淳于髡曰: “饮酒大王之前,执法在旁,御史在后,髡恐惧俯伏而饮,不过一斗径醉矣!”② 即“御史”。新莽始建国元年 (后9)改名,东汉

  • 晋阳宫署

    宦者官署。北齐置,属长秋寺。设令、丞、宫教博士等,掌晋阳宫庶务。

  • 帐内直荡都督

    官名。西魏置,为大丞相府属官。《周书·王勇传》:“及太祖为丞相,引为帐内直荡都督。”

  • 中外诸军事

    即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的省称。

  • 左右丞相

    官名,掌助天子理万机。孝惠、高后置左右丞相,右丞相为正,左丞相为副。太尉周勃为右丞相,位第一;陈平为左丞相,位第二。汉与秦异,秦以左丞相为正,右丞相为副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汉书·陈平传》。左右

  • 副盟长

    官名。清朝蒙古各盟副长官。清于内、外蒙古及青海蒙古各部实行“盟旗制”,每盟设一人。佐盟长掌理一盟之政事,督同札萨克办理旗下之大事。

  • 詹事府司直

    官名。即詹事司直。

  • 国宗

    太平天国东王以下各王同宗兄弟之称谓。据太平天国前期定制,东王以下各王同辈兄弟称国宗,后辈称国相,出外任事者亦称国宗。官阶约与燕王、豫王、侯、丞相相等。督军或出任地方官者则加“提督军务”衔,据载有十四人

  • 东都苑西面监

    ① 官署名。唐高宗显庆二年(657)改食货监置,置监、副监各一员,丞二员,掌本苑完葺苑面、宫馆、园池与种莳、蕃养六畜之事。②官名。唐朝东都苑西面监长官,从六品下。

  • 借绯

    官员服制。唐朝官员章服皆依散官品秩而定,四品、五品服绯,佩银鱼袋。唐玄宗开元(713—741)初定制,都督、刺史散官未及五品者,并听著绯佩银鱼,离任则停,谓之借绯。宋朝沿此制。唐制,官员阶官未至五品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