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补
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指官员所补用之缺,原非应补之缺,乃以现缺先用之例。有候补大员以小官之缺补用者,亦有候补官员以同品之缺补用者。部院宗属司员可借补满缺。笔帖式、库使等官可借补现缺,待本旗缺出再行还抵。晚清武官候补者多,本职补官,终身无望,准提、镇借补副、参、游击缺,副、参、游借补都、守缺,都、守借补千、把总缺。
以大品官之衔,补小品官之缺,叫做借补。见《清会典》。
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指官员所补用之缺,原非应补之缺,乃以现缺先用之例。有候补大员以小官之缺补用者,亦有候补官员以同品之缺补用者。部院宗属司员可借补满缺。笔帖式、库使等官可借补现缺,待本旗缺出再行还抵。晚清武官候补者多,本职补官,终身无望,准提、镇借补副、参、游击缺,副、参、游借补都、守缺,都、守借补千、把总缺。
以大品官之衔,补小品官之缺,叫做借补。见《清会典》。
满语官名。武职。汉译为“骁骑参领”。
官名。新莽天凤元年(后14)分三辅为六尉部,河东、河内、弘农、河南、颍川、南阳为六队部。置大夫,职如太守; 属正,职如都尉。东汉废。官名。西汉末年王莽置六队郡,每队郡置大夫、属正各一人,大夫职如太守,
官名,即公府掾史属,三公府下属诸曹职吏统称。其中东、西曹掾比四百石,余掾比三百石,属比三百石。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皆称公,其府称公府,府中设若干办事机构称曹,每曹的长官称掾,副职称史、属,下边还有办事官吏
科举制科之一。五代后周世宗时始设,属于吏治类科目。宋太祖时沿置,不论前资、现任职官或是黄衣草泽之士, 均许应诏对策。
西魏、北周左、右小武伯下大夫的省称。
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,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564),改大司乐为乐部,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。佐司歌中士掌祭祀或宴饮时的歌人,任此职者须懂音律,能歌。正一命。隋
官名。北宋前期置为馆职,掌整理图书,供职一至二年后,许带职补外,并可超迁官阶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罢。哲宗元祐元年(1086)复置,为贴职之一。绍圣二年(1095),并入秘阁校理。
官名。春秋时楚国置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,葴尹宜咎城钟离。”
官名。① 殷朝始置。《殷契粹编》第五一九片:“丙午贞,酒人册祝。”② 《周礼》官名。一说周朝置宦官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:“酒人,奄十人,女酒三十人。奚三百人”,“掌为五齐三酒,祭祀则供奉之,以役世妇。
见“也可札鲁忽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