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兵部员外郎

兵部员外郎

官名。①兵部头司兵部司次官。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 始置一员,掌本曹籍帐,侍郎缺则代理曹事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罢,后又置兵曹承务郎行其职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 复旧,置二员,一掌武官贡举及杂请之事,一掌判南曹,每岁选人,审核其解状、簿书、资历、考课。高宗、武则天、玄宗时,曾随本司改名司戎员外郎、夏官员外郎、武部员外郎,寻各复旧。从六品上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成为职事官,置一员,与兵部郎中协助尚书、侍郎参掌本部事务,正七品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(1129),兼领职方司,其后或又兼领驾部、库部司。若从军或将命于外,则假以为宠。②兵部佐官。辽为南面朝官,金、元为兵部尚书佐贰官,分掌部务,位次于郎中,从六品。明初置,正六品,旋罢。清初亦置,后罢。③兵部诸司员外郎统称。如隋、唐、五代、两宋之兵部、职方、驾部、库部员外郎,明清之武选 (总部、司马部)、职方、车驾、武库员外郎,清初之督捕员外郎等。


官名,隋文帝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,以司其曹之籍帐,侍郎缺,则掌管其曹事。其后,历代皆置。唐朝兵部员外郎则掌贡举、杂请等事。宋朝兵部员外郎参掌兵部副职之事。兵部尚书为长官,侍郎为副贰,与尚书共掌兵卫、武选、车辇、甲械、厩牧之政令,郎中、员外郎参掌。建炎二年(公元1129年)诏兵部兼职方,即兼掌国家图籍等事。见《隋书·百官志下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押行宫辎重夷离毕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掌诸官巡幸扈从辎重之事。官署名。辽置,属北面宫官,掌诸宫巡幸扈从辎重之事。主官为夷离毕,下设敞史。

  • 贡院

    科举考试场所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)以考功员外郎望轻,移于礼部,以侍郎主其事。宋仁宗以前,借用太常寺、国子监或武成王庙为考场。宋徽宗崇宁 (1102—1106) 至政和 (1111—1118)

  • 盐政院

    官署名。清末最高盐政机构。宣统三年(1911)八月改督办盐政处设。掌理全国盐政,统辖盐务各官。置盐政大臣一人(度支大臣兼),丞一人,参议一人。下设总务、南盐、北盐三厅,各置厅长一人并佥事、录事各官。十

  • 表奏官

    官名。①唐朝左、右神策军各置一员,位勾覆官下、支计官上。②宋朝四方馆、三馆、金吾街仗司属吏,任满十年许出官。流外官名。宋置于集贤院、昭文馆、史馆及四方馆,掌表奏之事。

  • 七大夫

    爵名。即公大夫,为二十等爵第七级。秦始置,西汉因之。秦及西汉初均为高爵,汉高祖五年(前202)五月诏七大夫以上皆食邑。七大夫即公大夫,因其为汉代二十级爵的第七级,故又称七大夫,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

  • 功勋制度

    太平天国勋阶制度。定鼎天京(今江苏南京)后,特定功过条例: 凡起自金田(今广西桂平县北)与祝天王万寿者称“功勋加一等”; 凡自金田起义后投军从征至永安(今广西蒙山)者,称“功勋”: 凡在扬州攻三汊河者

  • 两京郊社署

    官署名。即唐朝太常寺京城长安 (今陕西西安)、东都 (洛阳) 两郊社署,掌五郊、社稷、明堂之位,与奉礼郎设樽、罍、篚、幂。各置令一员、丞一员,另有典事、门仆、斋郎等属。

  • 典狱司邮中

    官名。清末法部典狱司长官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定额三人,正五品,奏补。掌本司事务。

  • 义部

    官署名。渤海国置,左六司之一,置卿一员,又有郎中、员外。

  • 三班差使

    官名。北宋置,为无品武阶官,位在三班借职下、三班借差上。徽宗政和二年 (1112) 重定武臣官名,改进武校尉。武臣本官阶。宋初置,为三班院差使的简称,为无品级小使臣之一。政和二年(公元1112年)易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