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古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右卫

右卫

①禁军指挥机构。西晋武帝泰始元年(265)分中卫而置,设将军一员,掌领宿卫营兵; 又置长史、司马、功曹、主簿等属,并掌佽飞虎贲,前驱、由基、强弩三部司马及虎贲、羽林、异力、上骑、命中虎贲等五部督。东晋罢长史。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沿晋制,置将军一员,另置长史、司马、功曹、主簿等属。北魏时,置将军,并依第三品将军例置僚属。北齐开府,为右卫府,置将军一员为长官,隶领军府,掌领右厢,与左卫共主朱华阁外禁卫官; 以武卫将军二员为副长官,有司马、功曹、主簿、录事,厘其事务。下辖御仗、直荡、直卫、直突、直阁等属官,又有武骑、云骑、骁骑、游击、前后左右四军将军及左右中郎将、五校尉、三将、殿中将军等禁卫官。西魏、北周亦置。隋朝为十二卫之一,置大将军一员、将军二员,掌宫掖禁御,督摄仗卫,设长史、司马及录事、功、仓、兵、骑等曹参军,法、铠曹行参军各一员,行参军六员; 又有直阁、直寝、直斋、直后等将军,并掌宿卫侍从; 奉车都尉,掌驭副车;武骑常侍、殿内将军、员外将军、殿内司马督、员外司马督,并以参军府朝,出使劳问; 又统亲卫,领诸开府府(骠骑府)、仪同府(车骑府); 诸府皆领军坊。文帝开皇六年(586)罢殿内将军、司马督、武骑常侍等员,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改名右翊卫,改其所统亲、勋、翊三卫为三侍,废直阁将军以下员,军士名骁骑,领诸鹰扬府; 又置护军四员,掌副贰将军,寻改武贲郎将,以武牙郎将六员副之。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 复为右卫府,为十六卫之一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去府字,设大将军一员、将军二员,掌宫禁宿卫,德宗贞元二年(786) 增置上将军一员,位大将军上; 长史及录事、仓、兵、骑、胄诸曹参军事各一、二员,武则天天授二年(691) 置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四色官及长上各二人至二十五员,统领亲、勋一、勋二、翊一、翊二凡五府及外府。宋朝存其官而无职司。辽朝沿置,设大将军、上将军、将军、折冲都尉、果毅都尉等。元世祖至元八年(1271)三分侍卫而置,为枢密院所领京城侍卫,秩正三品,掌宿卫扈从,兼屯田,国有大事则调度之,定置都指挥使三员、副都指挥使二员、佥事二员、经历二员、知事二员、照磨一员,统镇抚所、行军千户所、弩军千户所、屯田左右千户所等属。②官名。高昌官,位令尹(相国)、公(交河公、田地公)下,八长史上。


军事机构名,晋朝始置左右卫,掌宫禁宿卫,其长官为左右卫将军。其后,历代多沿置。唐朝为十六卫之一;左右卫上将军各一人,正二品;大将军各一人,正三品;将军各二人,从三品,掌宫禁宿卫。元朝也置,掌宿卫扈从,兼屯田,秩正三品。其官有指挥使三人,正三品;副指挥使二人,从三品;佥事二人,正四品;经历二人,从七品;知事二人,照磨一人,皆从八品;令史七人;译史、通事、知印各一人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、《通典·职官·武散官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志·十六卫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三·枢密院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江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地方监察机构,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(1292) 由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司改立,置司于汴梁 (今河南开封),监制汴梁、河南府路等地,为内八道监司之一,直隶御史台。

  • 都转盐运使司

    见“都转运盐使司”条。

  • 司李

    官名。明朝置,又作司理。见“司理”。官名,即“司理”,古代“理”“李”通用。见“司理”条。

  • 宣纳中士

    官名。北周宣纳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职掌参见“宣纳下大夫”。

  • 理藩部各司掌印

    官名。清末理藩部旗籍、王会、典属、柔远、徕远、理刑六司各以掌印一人为主官,由郎中或员外郎充任。参见“理藩部”。

  • 内阁饭银处

    清代内阁内部机构。又称饭银库,专掌饭银的收支。内阁的饭银由各省总督、巡抚及布政使咨送,以充内阁官员餐食费用。分配的数额是大学士每日银三钱,以下官员依次递减,至中书每日银六分。

  • 牛录

    清朝八旗之基层组织。原意为“箭”。初,满族人出兵打仗或狩猎行围,各依族党村寨结队而行,每人出箭一支,每十人立一长,称“牛录额真”,意为箭主。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(1601) ,编三百人为一

  • 文武官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一至九品文武百官统称。

  • 赞礼郎

    官名。明清太常寺属官。掌祭祀、典礼时赞导事务。朱元璋吴元年(1367)设,隶太常司。洪武三十年(1397),始隶太常寺。秩正九品。常设九人,嘉靖(1522—1566)中增至三十三人。后革二人。又南京太

  • 翰林学士承旨

    官名。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,专掌内命,设翰林学士六员。肃宗至德宗(756—758)以后,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,独承密命。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,为学士院之长,职权尤重,多至宰相,然犹为职衔,例由他